虽然董事违法与上市公司无关,但易伟还是立即辞职,上市公司也与其分割。
深挖之后,我们发现导致易伟被调查的*原因还不是操纵市场,而是通过微博大V身份,吸引了40多万粉丝之后,割粉丝韭菜导致亏损的粉丝举报,从而被监管层关注到并最终立案。
那么他是怎么运营和割韭菜的呢?
易伟是耶鲁大学毕业,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投资收益非常好,领军人大卫史文森的资产配置模型开创了新的投资模式。国内*投资人张磊是耶鲁出身,第一笔资金就是恩师大卫史文森投资的。易伟蹭身份的方式简单粗暴,以张磊师哥的名义抬高自己身价。还一度表示,他看不起张磊。
营造好身份后,就是吹嘘投资实力了。这个更简单,直接公开吹嘘美股赚了几十倍。哪个公司涨得好,就聊哪只股票。特斯拉涨了20倍,就公开说自己一直看好并持有就可以了,如果有粉丝质疑就拉黑质疑的粉丝,毕竟40多万粉丝,能赢得少部分人的信任就可以了。
很多人做过一个简单的梦,“中国有十几亿人,如果每个人给我一块钱,我也是富豪了。”
易伟变现的办法与此类似,“每个粉丝给我几万,也是一笔很可观的钱了。”他建立了一个“小宇宙”,想进入这个小宇宙需要船票,船票费用是4.5万元。这一把,就收入3000多万,手起刀落割韭菜毫不留情。
但追随者交了如此高的船票,可不是继续听大师聊聊理念就能满足的,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代码赚到真金白银。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易伟连续几次给出的代码并不能赚到钱,而是深度套牢之后,追随者开始普遍怀疑和不满。当很多人意识到自己实际是被骗上“贼船”的时候,就想起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证监会接到的举报便因此而来。
其实易伟作为基金经理,更好的变现办法是推广自己的私募基金。但管理基金想赚钱必须要有很好的业绩,才能获得分成收益。如果按照普遍的私募基金20%的分成比例来计算,如果想赚3000万,需要给客户赚1.5个亿。可能这个办法虽然合法合规,但是太难太慢了,所以40万粉丝的微博大V别辟蹊径,选择了割韭菜。
易伟的违法事实简单清晰,扰乱金融市场,最后被立案调查。我们看到证监会通告中,是以非法从事证券咨询立案的。我认为,如果易伟能将吸收来的船票费用,逐一退还,可以用非法从事证券咨询定罪;如果不肯退还,其实也可以用非法经营或者金融诈骗罪名进行调查。
从“天津股侠”到“上海徐晓峰”到“易伟”,每天发言几十次的微博 财经 大V一个个被扒出了真面目。别有用心、没有实际金融素养的 财经 博主成为意见*,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既没有对金融、 财经 的专业知识,只能每天对短线指手画脚,说着似是而非的话;又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为了割韭菜毫不犹豫地不择手段。
#大V兼上市公司董事易伟被立案#
本篇完,喜欢的点个关注!
私募骗局步骤
私募骗局步骤,随着私募行业不断成熟,国内投资人对私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不断提高,但是问题也慢慢变多,就有很多人遭遇了“私募基金”骗局。以下分享私募骗局步骤有哪些?
私募骗局步骤1
什么是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私募基金财产的投资包括买卖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及投资合同约定的其他投资标的。
并且,私募基金仅面向合格投资者,不是想买就能买。私募对合格投资者也有一定门槛,投资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根据《私募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此处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此外,投资单只基金的合格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应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这说明私募基金和其他投资一样,都要承担相应风险,不存在保本保收益,揭示风险是私募机构的义务。
投资者还需要高度警惕以私募基金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的非法私募活动。
比如说,具备以下特点的就是“伪私募”↓
1、公开募集。通过公众传播媒体或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短信、微信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2、保本保息。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以投资标的大股东个人担保、投资标的关联机构担保等方式,承诺给予投资者保本、承诺给予投资者固定收益、承诺定期付息等。
3、未到协会备案。以私募基金名义宣传、募集,但并未到基金业协会办理产品备案手续。
4、拼单。用拆分、转让私募产品的方式诱导多名不合格投资者一起凑到100万元及以上,变相满足合格投资者的要求。
如何辨别非法私募活动?
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的骗局,如何辨别非法私募活动呢?
首先,投资者可通过查询基金业协会网站等方式,充分了解私募基金的基本信息。登记备案不等于对机构合规性和管理能力的认可,警惕用备案信息自我增信的行为。
其次,查询私募基金管理人及投资标的的基本情况,审慎评估投资风险。投资者通过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条款了解产品投向、基金运作模式、相关权利义务等情况,提高防骗识骗能力。
如何挑选私募?
即便过了前面的重重筛选,也不要掉以轻心。面对市场上多达7万多只的私募基金,投资者又该如何挑选私募呢?
第一步,了解自身投资需求。给自己设定一个投资目标、投资周期、期望收益及风险承受力非常有必要,这样在真正投资时就能选择合适的投资风格,获得预期的收益。
第二步,建立投资组合。根据你的投资需求,选择与你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多只私募基金,并建立投资组合,同时在未来根据市场波动等各项因素,动态调整投资组合。
第三步,熟悉私募基金。要想选出好基金,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要过硬,还要了解私募基金的'投研团队、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情况、管理规模等。
挑选*合适的私募基金,既需要练就一双慧眼,懂得投资知识,也要把握投资心态。筛选基金这种“苦差事”,就应该给到专业机构去打理。私募排排网成立18年,是国内领先的私募基金综合服务平台。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投研团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高效服务。
最后,大家也应该增强防诈骗意识,用好法律来保护自己。
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口诀:
远离“伪私募”,守住“钱袋子”
正确认识私募,做到“三看三不”
1 、看人;
2、看产品;
3、看合同
4、 量力而行“不贪小利”
5、 文件签署“不走过场”
6 、投资前后“不做甩手掌柜”
私募骗局步骤2
谨防非法私募五种常见套路
私募基金是以非公开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一种投资产品。其投资门槛较高,一般设在100万元及以上,具有较高投资风险。投资者应当高度警惕以私募基金名义进行的非法集资、非法吸存等违法犯罪活动,谨防以下五种非法私募的常见套路。
套路一是保本和高收益诱惑,推广宣传时承诺保证本金不受损失,并鼓吹私募基金未来净值将大幅上涨,但实际上可能面临巨额亏损,且损失全部由投资者自己承担。
套路二是利用熟人关系麻痹投资者。投资者面临亲朋好友的推荐时,往往基于信任而不仔细了解私募基金,不仔细查看格式化基金合同,从而造成损失。
套路三是用拆分、转让私募产品的方式,诱导多名未达投资门槛的投资者拼单到100万元及以上,变相满足合格投资者的要求。
套路四是把私募基金包装得“高大上”,找知名机构或名人公开向市民推介。投资者切记要注意背后的风险和准入门槛。
套路五是经常借助某个大型金融项目或者金融创新模式,鼓吹某私募基金的美好前景,实则在觊觎投资者的本金。
警方提醒投资者,切莫轻信线上宣传广告或熟人推介,勿因高收益吸引而放松警惕、盲目投资。若发现非法集资、非法吸存等违法犯罪线索,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私募骗局步骤3
警惕伪私募骗局 谨防新诈骗陷阱
一、明辨诈骗模式,警惕冒名骗局
非法机构或人员冒用私募基金管理人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名义,骗取投资者信任,吸引投资者加入QQ、微信等通讯软件群聊,一是以拼单代为申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提供荐股服务收取指导费等事项为由,诱导投资者转款,骗取投资者资金;
二是诱骗投资者下载注册虚假交易APP或开设虚假的境外证券公司账户,要求投资者转入资金进行“交易”,但投资者申请取出个人资金时,须先缴纳相关保证金,投资者配合缴款后发现账户已被删除并被强制移出群聊。
上述行为不仅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对相关被冒名的私募机构及基金经理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严重扰乱了私募基金行业秩序、损害了行业形象。
二、加强防范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深圳证监局提醒广大投资者增强防范意识,遵循以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
一是遵守合格投资者要求。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应符合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等要求。任何“拼单”“凑单”、无需履行合格投资者评估程序、低于100万元投资门槛的私募基金投资行为均为违法违规行为,应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二是增强个人风险防范意识。投资者应自觉抵制“高收益无风险”“快速致富”“稳赚不赔”等噱头诱惑,保持头脑冷静,不受高收益诱惑而冲动投资。不轻信互联网信息或陌生人电话,不直接向个人银行账户、不明机构银行账户、不明软件划转资金。
三是谨慎核实私募机构信息。投资者在进行私募基金投资之前,可通过登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方网站()“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信息”栏目查询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备案的私募基金产品的基本情况;或通过主动与私募基金管理人联系确认产品销售的真实性,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投资者如遇诈骗或发现涉嫌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线索的,请收集保存证据,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来源:上海证券报
罗静被上海警方刑拘一事迅速发酵,爆雷、诈骗、伪造合同、事涉上市公司抑或打着上市公司幌子的关联方,诸多匪夷所思的案情被陆续曝光,其引发之风波,已在资本市场、第三方理财圈、电商金融供应链等多个行业与领域产生强烈共振。
仍令外界疑惑的是,卷入该连环案件的各方,至今都极力撇清自己,不断指摘他方。
7月9日,罗静控制的承兴国际控股,极力撇清其与京东有过合作。而诺亚财富此前提及,其向罗静提供供应链融资34亿元,标的是“承兴国际控股关联方”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简称“京东贸易”)的应收账款债权。
旋即京东又否定了诺亚财富的说法。7月9日晚间,京东回复上证报,“承兴与京东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
三方各执一词,令一场资本“罗生门”大戏徐徐展开。各方的说法、公告的措辞、应对的手段,有怎样微妙的区别?
虽然真相仍如迷雾,但一条环环相扣、或明或暗的灰暗利益链已渐次浮出水面。
爆雷与涉嫌诈骗
7月8日晚间,诺亚财富公告,公司旗下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简称“歌斐资产”)的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了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管理的基金名称是“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
承兴国际控股,是罗静在港股控制的上市公司。承兴国际集团官网介绍,罗静于1996年在香港创办承兴国际集团,涉足泛 娱乐 、智能硬件、大 健康 三个产业,目前控制的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A股的博信股份、港股的承兴国际控股,以及新加坡的Camsing Healthcare。
而在6月20日,罗静在上海被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歌斐资产表示,已知的信息是,此案件系精心策划、酝酿多年的诈骗案件。
歌斐资产预期,基于上述案件仍在侦查过程中,该基金的投资期在届满时,暂时无法进行分配。依据基金合同约定,公司延期该基金份额的投资期到期日。
以承兴国际控股作为融资平台,罗静募集的34亿元供应链融资去向何处,目前尚未可知。但是罗静在获得A股的博信股份控股权后,一直为其输血。
7月8日晚间,博信股份公告,公司日常经营资金,来源于控股股东苏州晟隽营销管理有限公司(罗静控制的公司)7亿元额度内循环使用的借款,后续获得该项资金支持尚存在不确定性。
诺亚与京东互撕
对于此次风险,歌斐资产的应对措施中,状告京东显得尤为瞩目。
诺亚财富称,“歌斐(资产)已经就这个供应链融资,对承兴(国际控股)和京东提起司法诉讼。”
歌斐资产介绍,相关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控股关联方”与京东贸易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承兴国际控股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京东贸易成立于2007年4月20日,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执行董事均为刘强东,京东香港国际有限公司是该公司的*股东。
对此,京东回复上证报,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东承兴”)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但是“在京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广东承兴涉嫌伪造与京东等公司的合同进行诈骗”。
上证报查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发现,目前广东承兴共有73笔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的登记记录。其中,质权人为歌斐资产的共有58笔,并且多项登记记录中明确提及京东贸易。在2017年10月24日登记,广东承兴将其持有对京东贸易的应收账款约2.18亿元,转让给了歌斐资产,登记到期日是2019年10月23日,并且可以看到京东贸易的应收账款转让确认函回执。
但是广东承兴与承兴国际控股并无股权交集,罗静在广东承兴任职董事长。
而对于歌斐资产的起诉,京东正面回击。京东称,歌斐资产在被诈骗的过程中,一直未通过任何方式与京东进行过合同真实性的验证,这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规和风管上存在重大缺陷。
谁在伪造合同?
在配角多次抢戏后,作为本次故事的主角的承兴国际控股,公开表示“无辜”,极力撇清与京东的关系。这令案情原貌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7月9日,承兴国际控股公告,有媒体报道公司与京东订立了伪造合同。对此,公司董事会澄清,“广州承兴并非公司成员,公司也未与京东订立媒体报道提及的有关合同。”
处于此次舆论中心的确是广东承兴。承兴国际控股2018年年报披露,公司架构图中未见广东承兴。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10亿元,*股东为罗伟,持股比例为97%,罗静为公司董事长。该公司旗下有一家名为“广州承兴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但承兴国际控股想撇清关系的是“广东承兴”还是“广州承兴”,目前尚不清楚。
耐人寻味的是,承兴国际控股的命运,因为罗静大比例质押其股份,导致其与广东承兴、诺亚财富捆绑。
港交所披露易显示,罗静在被刑拘的前一日(6月19日),将其所持承兴国际控股约62.84%的股份,质押给了歌斐资产等企业。目前,罗静持有承兴国际控股64.87%的股份。
对于罗静质押的承兴国际控股股份,诺亚财富是否进行了平仓,诺亚财富方面对上证报表示,不予置评。○编辑 郭成林
基金经理“老鼠仓”,虽然人人喊打,却屡屡上演。
华夏基金又一起“老鼠仓”案件曝光。两名员工田冬宇、刘光谱,一人提供基金账户的投资决策,另一人控制证券账户,先于或同期于华夏基金公司进行股票交易,累计趋同交易金额人民2.05亿元,趋同交易盈利金额人民币362.13万元。
策划“老鼠仓”的起因,源于2007年大牛市。2007年的一天,田冬宇抱怨自己为公司赚了钱,但自己没赚到钱,随后与刘光谱共同犯案。两人最终均被判刑,合计被罚款38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近年华夏基金曝出的第四起“老鼠仓”案件。虽然监管层屡屡下重手严惩“老鼠仓”案,但与国外相比,处罚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趋同交易2亿元,获利362万
老鼠仓主要频发于公募基金,近年来私募基金老鼠仓案件也开始涌现。用基金产品的钱来为基金经理个人谋利,损害的是所有投资者以及市场,一直被投资者深恶痛绝。
近日,华夏基金又一起“老鼠仓”案件曝光。中国裁判文书显示,2007年10月至2014年6月,田冬宇担任华夏基金投资经理、机构投资部总经理助理。2004年6月至2013年3月,刘光谱担任华夏基金公司投资顾问、理财中心经理。
2007年底,田冬宇、刘光谱共谋,由田冬宇将其掌握的华夏基金公司机构账户的投资决策等未公开信息提供给刘光谱,二人共同出资从事证券交易。
从2009年3月至2014年4月,田冬宇将利用其职务便利知悉的所任职基金产品的未公开信息以电话、面谈等方式告诉刘光谱,刘光谱操作由其本人控制的两个证券账户,先于或同期于华夏基金公司进行股票交易,累计趋同交易金额人民币20486.44万元,趋同交易盈利金额人民币362.13万元。
期间,田冬宇向刘光谱说过格力电器、天兴仪表、小商品城、苏宁电器、启明信息、桂林旅游、国电南瑞、杭氧股份、海通证券、贝某、中恒集团等41只股票。
刘光谱给田冬宇说过西王食品、内蒙华电、超声电子三只股票。庭审中田冬宇供述,他听刘光谱说过,韩洪波为感谢他提供了股票信息,分给了他好处费,这些钱也作为他的炒股资金,他对证券交易所核查结果无异议。
牛市没赚钱,策划“老鼠仓”
人人心中都有贪念,而贪婪这个魔鬼一旦被释放出来,就再也关不回去了。
2007年A股经历了一轮轰轰烈烈大牛市,财富可谓滚滚而来,如同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哪怕你用一个大箩筐也能装得满满当当。也正是在这一年,田冬宇和刘光谱释放出了他们心中那个贪婪的魔鬼。
田冬宇供述称,他原是华夏基金公司投研人员,2007年担任投资经理,负责企业年金账户管理,先后管理了铜陵有色、某某国际、某钢年金等60余只企业年金,还管理过6个专户理财产品,还担任了华夏1、2号信托产品的投资顾问。他根据公司研究员及券商提供的研究报告及自己的研究,挖掘有价值的股票,纳入其管理企业年金账户的股票池进行投资。
2007年一天,田冬宇抱怨自己为公司赚了钱,但自己没赚到钱。此时,刘光谱称其在用亲戚账户炒股,让他出资由刘光谱操作,共担风险,共享盈利,他提供股票信息,二人共同出资从事证券交易。
其中,刘光谱投资了80万,田冬宇投资了200万。因时间久远,田冬宇记不清200万具体是怎么组成的。2008年底时,刘光谱说田冬宇出资的200万已涨到400万。2010年初,田冬宇追加了135万投资,年底要回了500万,由刘光谱打入其母亲的基金账户,田冬宇用于购买现住房。
2011年上半年、下半年田冬宇又分别要回了110万、156万,由刘光谱直接打入房产公司替他付款。2012年田冬宇又要回了240万购房,由刘光谱打入他母亲账户,再付到开发商。田冬宇说他还有366万元在刘光谱处炒股。田冬宇估计2009年之后自己非法获利了700多万。他不知刘光谱具体操作的账户及密码,很信任刘光谱,不定期问刘光谱资金情况。
田冬宇的供述显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入刑前,其认为自己的行为只违反公司规定,直到2013年陆续见相关案例后,才意识到严重性。故2013年开始,田冬宇向刘光谱推荐股票明显减少,2013年底就再也没推荐了。
2014年5月,田冬宇因担心调查,将自己与刘光谱联系股票信息的手机卡扔掉。开始先接受证监会调查,当时未如实供述,后知道严重性,说服刘光谱一起主动投案自首。
另外,刘光谱还将从田冬宇处获得的股票信息告知韩洪波等人,并收受给予的好处费。
双双被判刑,罚款合计380万
就如当小偷一样,只要伸手迟早被抓,惩罚注定会来。
法院认为,被告人田冬宇身为华夏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未公开信息,违反规定,伙同被告人刘光谱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股票交易活动,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
被告人刘光谱明知田冬宇系华夏基金公司投资经理,不能个人从事股票交易,且应当明知田冬宇提供的股票信息可能系其利用职务便利掌握的未公开信息,提供股票账户,按照田冬宇的指示从事与该未公开信息相关的股票交易活动,系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共犯,情节特别严重。
依照《刑法》等相关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田冬宇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二、被告人刘光谱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80万元。
三、对被告人田冬宇、刘光谱退出的违法所得362.13万元予以没收,由扣押单位重庆市公安局上缴国库。
华夏基金第四起“老鼠仓”案件
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近年华夏基金曝出的第四起“老鼠仓”案件。
前三次分别为:
2014年,华夏基金女性基金经理罗泽萍利用“老鼠仓”,非法获利1300万元被北京警方侦破。与此同时,华夏基金交易部总监刘振华也被牵入调查,还包括另外几名员工。
2017年,华夏基金债券交易员王某动用不到200万本金,利用“老鼠仓”路径,获利1773万余元。
2018年1月,华夏基金基金经理童汀伙同其父亲童学毅“老鼠仓”交易,累计趋同交易逾7亿元,获利1256万元,最终双双获刑。
老鼠仓处罚力度仍不够
虽然监管层屡屡下重手严惩“老鼠仓”案,但与国外相比,处罚力度还是远远不够。
此前,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刑期上看,我国“内幕交易罪”有期徒刑的上限为10年,而在美国这一罪名的刑罚甚至可突破20年。而在罚款数额方面我国也相对较小,基本上与非法所得相近。而美国的罚金,基本上可以令涉案人员倾家荡产、负债累累。
2013年7月,美国联邦检察官对对冲基金巨头SAC发起了刑事和民事诉讼,没收财产或达100亿美元;2012年,对冲基金帆船集团创始人拉杰·拉贾拉特因内幕交易犯罪被判刑11年。而上述老鼠仓案,两人罚款合计仅380万。
不仅是公募基金,如今私募基金的规模也跨过12万亿元大关,私募从业人员“老鼠仓”案件与过去几年相比也呈现多发态势。“老鼠仓”案件频发,危害极大,监管也需加大处罚力度。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则传闻,传闻称私募大V徐晓峰已经被警方控制了,而他被警方控制的原因,是他开设对duETF盘,也就是利用他人一起坐庄,然后坑一些散户的钱,这完全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在我国是被禁止的,所以私募大V徐晓峰若是真的这么做了的话,那么他被抓也是不冤枉的,但是这件事情,目前还没有得到警方的官方通报,所以大家还需要静待警方的说法。
首先,在股市中赚钱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股市的诱惑,所以悄悄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例如前段时间就有人恶意破坏股市,利用欺骗的手段来抛售股票,最终自食恶果,获得了我国豪华的“监狱套餐”一份。然而,尽管法律严令禁止欺诈,而且国家对股市的管控也很严格,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做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实在是可恶至极。
其次,早先就有传闻说私募大V徐晓峰在股市中有违法行为,他曾经伙同其他人一起恶意坐庄,目的就是靠这个手段坑掉散户手里的钱,私募大V徐晓峰可能以为这个计划是天衣无缝的,但是还是被人举报了,由于私募大V徐晓峰的涉案金额比价庞大,所以警方很快就立案侦查了,但是目前警方没有给出任何消息,所以这些也都是传闻而已。
最后,事情发生以后,很多粉丝都让私募大V徐晓峰出来冒个泡,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遗憾的是,私募大V徐晓峰始终乜有露面,而且根据网友们的调查显示,览领晓峰对冲基金一号在2020年的5月份完成了最后一次更新,再也没有其他操作了,所以说私募大V徐晓峰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