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
4月中旬的A股仍旧是震荡为主旋律,券商们的表现更是起起伏伏。随着2020年年报与2021年一季报的陆续披露,更是加速券商股的分化表现。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近一周券商板块的股价排行榜里,跌得多涨得少。居涨幅榜第一,上涨3.21%;中信证券和兴业证券位居第二和第三,微涨0.29%和0.23%。
在跌幅榜上,第一创业证券下跌12.4%,位居第一;南京证券和浙商证券分别下跌6.34%和5.56%,位居第二和第三。
一季度业绩分化
目前,券商2020年年报披露尚未结束,部分券商率先披露了2021年一季报预告,包括浙商证券、第一创业、长江证券等6家。
然而,上述几家券商业绩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其中,第一创业预计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1377.87万元,较2020年同期下滑94.13%;长江证券一季度净利润为7亿元,同比增长64.53%;浙商证券则一季度实现3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超过七成,净利润同比增长31.88%。
对于一季度业绩的变脸,第一创业公告称,是受一季度股票及债券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司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有意思的是,在第一创业3月底公布的2020年年报中,投资收益可谓业绩增长的一大功臣。
2020年,第一创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1.20亿元,同比增长20.77%;实现归母净利润8.13亿元,同比增长58.40%。其中,投资收益同比增加62.32%,主要系交易性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增加。
同时,在所有业务板块中,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一倍,为163.58%。
年报指出,公司证券自营业务以*收益为目标,采用多策略组合方式进行投资,主要交易品种包括股票、可转换债券及可交换债券、股指期货、ETF期权等。后疫情时期,国内经济强劲复苏,公司充分挖掘其中的投资机会,积极进行资产配置。报告期内,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取得良好收益。
对于投资收益变化如此大的原因及未来应对措施,《华夏时报》
2020年投资收益如何?怎么看债市前景?第一创业表示,2020年债券市场持续震荡,利率债供应量大幅增加,市场信用风险频发,权益市场回暖亦对债市产生较大冲击,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债券投资难度增加,固收自营业务同比有一定回撤。
展望2021年的债券市场,虽然全球低利率环境将会延续,但由于国内经济的逐步恢复正轨,将推动货币政策正常化。利率债方面,伴随着新冠疫苗大范围接种,全球经济会逐步复苏;随着上半年经济强劲表现,市场利率预计会小幅上扬。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央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压力加大,市场利率可能会逐渐回调,利率债收益率将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而信用板块中,信用分层将更为加剧,2021年信用违约案例仍将会出现,但信用债违约风险将逐步收敛,债券融资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对于公司*的经营压力是什么?第一创业坦言,持续提升公司业绩,确保公司稳健发展,是面临的*经营压力。
券商4月业绩承压
券商股的表现,一直以来与大盘的表现正相关,而随着4月份以来市场频频的强势震荡,令投资者期待的估值修复行情大打折扣。
中原证券发布报告指出,进入4月以来,各大权益类指数延续调整的态势,机构抱团品种的表现仍较为低迷,券商行业权益类自营业务整体依然难言乐观;固收类指数暂时延续了小幅反弹的态势。预计4月行业自营业务整体将在低位徘徊。
截至目前,4月日均股票成交量环比再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预计4月行业经纪业务环比将出现下滑。
同时,由于环比基数较高,预计4月行业投行业务总量环比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结合目前市场各要素的*变化,2021年4月上市券商母公司口径单月整体经营业绩环比将在相对低位震荡。
近日,券商板块再创去年7月以来调整新低,板块平均PB*已回落至1.59倍;除头部券商表现持续低迷外,部分中小券商也陆续创出本波调整新低。
中原证券认为,短周期内,市场延续调整态势以及交易热情持续降温将抑制券商板块向上修复估值;此外,由于上市券商母公司口径月度经营数据不再发布后,市场对上市券商一季度经营状况预期不充分,静待各公司一季报落地。
中信建投证券则认为,短期来看,券商板块估值已接近底部,超跌反弹概率较大。长期来看,资本市场改革红利将持续为券商板块托底。预计在中性假设下,2021年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4800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净利润1728亿元,同比增长10%。建议投资者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头部券商,二是互联网精品券商。
牛年春节以来,市场调整剧烈,多只基金净值大幅回撤。
被基金伤害的90后纷纷卸载基金软件:只要不看,我就没亏!
近日,Mob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韭零后”基民人群洞察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新增移动互联网基民用户6000万,其中近5成为90后,“韭零后”已成为基金投资的主力军。
除了支付宝、微信,53.1%的90后基民会在天天基金APP上购买基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3月初开始,天天基金APP的日均卸载量直线飙升。
被基金伤害的“韭零后”:
只要不看,我就没亏!
3月22日,Mob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韭零后”基民人群洞察报告》,回顾了2020年的基金市场,描绘出90后基民的人群画像。
有趣的是,根据MobTech统计发现,3月初,天天基金日均卸载用户数量突然飙升,一度超过6000人,并持续走高。
其中5成卸载用户是90后。
天天基金APP日均卸载用户数量突然飙升
官网显示,天天基金是A股上市的财经门户——网旗下全资子公司,同时也是证监会批准的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3.38亿元。天天基金网是目前国内*的基金销售平台,截至2019年6月30日,天天基金网累计销量超25000亿元。
根据蝉大师统计,天天基金APP下载量在去年3月、7月以及今年1月分别达到顶峰。
这也跟基金市场的热度趋势相一致。
天天基金APP下载量变化趋势
今年2月4日,天天基金还曾出现过因交易量太大,系统崩溃的情况。
许多投资者在微博投诉,而天天基金给出回复:“交易高峰时段基金交易笔数较多,如遇交易问题可致电天天基金官方客服。”
2月4日,天天基金APP系统崩溃
然而牛年春节过后,基金市场大跌,基民们迎来满屏的“基金绿”。“基金大跌”关键词百度搜索指数也开始飙升,“跌妈不认”也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
90后基民画像:
生活压力越大,越想“搞钱”
Mob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有近6000万新基民加入基金的狂欢,互联网基民用户规模突破1.2亿,同比上升90.7%。新增基民中,有超5成为90后。基金市场热闹非凡,频频出圈登榜热搜。
但被热搜“骗上车”的90后,没想到登上了一辆“过山车”,成了“韭零后”。
而“韭零后”是指,因为基金大跌而破灭坐拥百万资产梦想的,1990年以后出生的“韭菜们”。
90后成了“韭零后”
同时,这届“韭零后”也是当之无愧的小财迷。报告显示,9成90后有每月存钱习惯,8成90后每个月都在理财。值得一提的是,90后普遍比父辈的理财意识提前了10年。
90后基民关键词一:女性养“基”越来越上头。
报告显示,90后互联网基民中男性占比稍多,达56.1%,但女性基民占比同比上升2.5%,90后女性基民正冉冉升起。
90后基民关键词二:月入3K为基金入场券。
90后基民月收入3000元以上占比近9成。不少网友表示:抱着挣点奶茶钱的想法进入基市,没想到买基金成了*的开销。
90后基民关键词三:90后程序员*养“基”。
90后互联网基民职业分布中,近四分之一是IT从业人员。“程序员们本想挣点收入,没想到把用来植发的钱都赔进去了”早已不是段子。
90后基民关键词四:生活压力越大,越想“搞钱”。
报告显示,90后基民主要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随着城市等级降低,90后基民分布逐渐递减。
90后基民行为洞察:
买基喊随缘,抄网红的作业
红星资本局此前曾采访过90后基民小安,她选择基金的特点是“随缘”,接收基金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微博。
“没花多少时间在这里面,不太关注这方面的信息,都是随缘刷到”,小安说。
跟小安一样的90后还有很多。报告显示,90后基民买基更加随性,不爱深入研究,超7成90后基民没有购买过基金付费服务。
在买基的选择上,他们喜欢跟着网红“抄作业”。哔哩哔哩(B站)和小红书成了热门“养基场”,谈如何“买基”的内容浏览量高达百万。
除此之外,90后基民们还将饭圈文化带入基金行业,将基金经理人视为偶像,进行应援打call,部分明星基金经理人的网络热度不输偶像明星。
截至3月17日,超话“易方达张坤”阅读量高达4204.4万。
90后基民有趣的行为还不止这些,支付宝基金讨论区一度变身热门相亲角,相亲话题的浏览次数超过58.6万,参与人数近5万。
支付宝基金讨论区变身热门相亲角
基金正从一种理财产品,逐渐转变为新一代社交工具。
红星新闻
责编 任志江 编辑 陈应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中国基金报
时至6月中旬,证券行业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券商业绩指标大排名!
6月17日晚间,中证协发布2021年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情况,对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各项业务收入等38项指标进行了统计排名。
中证协指出,2021年证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核心中介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能力持续增强,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虽然证券行业整体马太效应明显,但从部分指标的排名中仍可看出,中小券商凭借独特的战略打法,在不同业务领域中寻找自身定位,行业格局仍有打开空间。其中,投行业务、财富管理、信息技术投入等重要指标颇具看点。
行业总资产10.53万亿中信证券逼近1万亿
整个证券行业的体量有多大?答案是超过十万亿。
中证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证券行业总资产达到10.53万亿元,净资产2.51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0.0%、12.5%。
作为证券行业当之无愧的“一哥”,继上年突破8000亿元后,中信证券2021年总资产高达9758.99亿元,逼近1万亿大关,高居总资产排名榜首。
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总资产规模接近,双双在2021年突破6000亿大关。排名TOP10券商总资产规模全部超过4000亿元,而去年达到这一规模的只有7家。
另外,2021年末总资产突破千亿的共有23家券商,较上年新增4家,分别为国元证券、财通证券、东吴证券和。总资产在500亿元-1000亿元的中型券商数量达到22家。也即,全行业总资产超过500亿元的券商共达到45家,较上年增加8家。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券商证券的资产规模在近年来得到猛增。2019年为第38名(总资产427.52亿元),2020年为第22名(总资产802.17亿元),在今年为第20名,总资产达到1497.02亿元,跻身“千亿俱乐部”。
在净资产方面,中信证券以1800.75亿元的规模排在行业首位,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三家紧随其后,净资产规模分别为1473.62亿元、1372.60亿元、1363.10亿元。
2021年净资产超过千亿的还有招商证券和申万宏源,分别为1072.39亿元和1011.95亿元。其中,申万宏源2021年净资产大幅增长,上年同期为789.01亿元,*进入净资产“千亿俱乐部”。
在当前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与预警制度下,券商的净资本规模成为反映其风控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21年,证券行业净资本达到1.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7%
在多方补血之下,中信证券在净资本指标上争得行业首位,2021年净资本达到1212亿元。去年排在首位的国泰君安净资本微降,为1046.25亿元;华泰证券净资本达到1009.34亿元,跻身行业前三。另外,申万宏源、银河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头部上市券商,2021年净资本均有大幅增长。
全行业营收4967.95亿元TOP30券商占近八成
在直接反映业绩水平的营收、净利润指标上,2021年度证券行业业绩持续改善,实现营业收入4967.95亿元,实现净利润2218.77亿元。2021证券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为9.23%,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行业马太效应之下,TOP30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904.35亿元,占全行业近八成。其中,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417.47亿元,排在行业首位;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6家营收均超过200亿元。
其中,招商证券排名较去年提升1位,中信建投则从第4位掉到第6位。中金公司排名继续上升,从去年的第10位升上第8位,与申万宏源“换位”。
净利润指标上,2021年共有10家券商净利润跻身“百亿俱乐部”,其中中信证券净利润一举达到231亿元,远超其他券商。中金公司由去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7位,申万宏源则被挤出前十名。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证协数据,在2021年的“券业大年”中,共有12家券商出现亏损,其中大同证券亏损7.32亿元,排在“亏损王”首位。网信证券、德邦证券分别亏损5.08亿元、4.58亿元,排名紧随其后。在亏损券商中,外资控股券商占比过半,部分与刚开始展业有关。
发力财富管理转型代销金融产品收入190.75亿元
财富管理转型近年来成为证券行业经纪业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在2021年的火热行情中,“看天吃饭”的经纪业务仍是券业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
中证协数据显示,2021年证券行业持续发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实现经纪业务收入1,529.62亿元,同比增长19.6%。同时,实现代理销售金融产品收入190.75亿元,同比增长51.7%;实现投资咨询业务收入53.75亿元,同比增长14.9%。
在2021年经纪业务排名中,中信证券首年突破百亿,达到109.57亿元,同比增长24.85%。国泰君安仍排在第二位,经纪业务收入达到83.51亿元;广发证券实现72.91亿元,从去年的第5位升至第3位。华泰证券实现69.97亿元,从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5位。整体来看,经纪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公司共有32家,较去年增加5家。
在代销产品端,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持续火热,2021年“卖基金”也成了不少券商发力财富管理转型的目标。此前,中基协曾多次公布基金代销规模排行数据,证券公司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
就2021年的代销金融产品收入排名来看,中信证券以26.76亿元排在首位,广发证券则从20年的第5位一跃升至第2位,实现11.73亿元;中金公司仍排在第三位,实现10.7亿元。这也是2021年“唯三”代销收入超过10亿元的券商。
在头部券商中,中信建投排名有所上升,从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4位,达9.69亿元;银河证券自第10位升至第7位,实现9.16亿元。
在中小券商当中,华创证券、国金证券、华西证券、恒泰证券、瑞银证券等凭借独特代销优势,均跻身TOP30榜单当中。
在机构业务方面,2021年证券行业代理机构客户买卖证券交易金额达60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7%。
其中,第一名则仍然由中信证券占据,实现66.68亿元,远超其他券商。中金公司2021年机构业务收入达到39.82亿元,同比增长超60%,从去年的第4名升至第二名。中信建投也由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4位,实现35.93亿元。
头部格局变化不大,但中小券商也在迎头赶上。在TOP30名单中,国盛证券、华创证券、东吴证券、方正证券、第一创业、华西证券等“第二梯队”位列其中,或因研究服务特色明显,或因举办私募大赛招揽机构客户,各有秘诀所在。
注册制稳步推进投行收入增长4.3%
2021年,“注册制改革”仍在持续稳步推进。北交所的设立,代表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给各家券商投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
2021年度,证券行业投行业务收入达到699.52亿元,同比增长4.3%,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4.1%,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投行收入的领域,“三中一华”的神话仍在继续。中信证券以69.33亿元的投行业务收入排在首位,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紧随其后,分别为55.26亿元、46.34亿元和39.07亿元。沪上两家头部券商投行收入也超过30亿元,国泰君安为36.12亿元,海通证券为33.2亿元。
在第二梯队中,民生证券投行业务在2021年继续发力,实现20.3亿元,排在第8位。但近期其董事长冯鹤年接受调查一事,为其业务发展带来隐忧。另外,国元证券从去年的30名一举提升至21名,实现9.45亿元投行收入,进步明显。
大集合改造初见成效资管收入企稳回升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各家券商铆足了劲力争完成大集合产品改造,符合资管新规的各项要求。
中证协数据显示,2021年证券公司主动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企稳回升。2021年实现资产管理业务收入283.93亿元,同比增长9.0%。
在资管业务方面,东方证券以“东方红”品牌在业内享有美誉,2021年实现资产管理业务收入34.92亿元,排在行业首位。2021年年报信息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东证资管受托资产管理总规模*9.29亿元,相比期初增长23%,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2,696.22亿元,相比期初增长35%。
资管收入榜单中,中信证券排在第二位,2021年实现29.32亿元;华泰证券以18.53亿元排在第三位,差距相对较大。2021年共有9家券商资管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较去年减少1家,为申万宏源。
另外,榜单中多家券商资管收入较去年出现下滑,行业马太效应持续提升。
5年来IT投入超1200亿数字化治理能力增强
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指标是监管自2017年以来新增的指标。近年来,证券行业对信息科技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逐年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全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338.20亿元,同比增长28.7%,占2020年度营业收入的7.7%。2017年至今,证券行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累计投入近1200亿元,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哪家券商最舍得在IT领域“砸钱”?答案是华泰证券。2021年,华泰证券信息技术投入高达23.38亿元,这个“花钱”水平相当于行业排位20名左右券商的全年净利润。在华泰证券之外,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9家券商2021年信息技术投入也在10亿元以上。
*值排名之余,在信息技术占比营收方面,华林证券以25.17%排在行业首位。华鑫证券紧随其后,占比达到24.33%。、中金公司、平安证券、华泰证券、中泰证券5家也超过10%。
不难发现,上述券商在金融科技、APP建设等方面各有建树。例如,华林证券即表示,其战略目标为: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以交易为基础,以敏捷为特色的国内领先的科技金融公司,并启动全方位的线上数据化改造。
2021年,华林证券信息技术投入高达3.47亿元,其一方面加大电子设备、系统运维、软件采购等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科技人才,打造专业化的金融科技团队。
根据此前的分类评价加分要求,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金额位于行业平均数以上,且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位于行业前5名、前10名、前20名的,分别加2分、1分、0.5分。凭借此项,华信证券、华鑫证券、、中金公司和平安证券5家,均可获得宝贵的2分加分。
财联社(上海,
对于自营收入大幅提升的原因,多家券商特别是头部券商均有提到一个重要原因,即场外衍生品及公司创设的与股票、指数挂钩的结构化产品估值随股票市场行情变化而上升。
财联社
信用业务营收占比平均为10.6%,投行业务营收占比平均为9.8%,资管业务营收占比平均为6.1%。
值得注意的是,自营业务在不同年份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波动较大,反映了市场波动对自营业务的影响。而资管业务在资管新规压缩通道业务的背景下,已连续三年半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至2021年上半年已降至6.1%。
另外,投行业务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同为连续下滑趋势,从2021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投行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度不及信用业务的贡献度。
自营收入占比第一,各券商极度分化
2021年上半年,市场波动较为剧烈,上市券商自营业务收入也出现了较大分化。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114.29亿元)、中金公司(81.63亿元)、华泰证券(71.91亿元)、海通证券(67.89亿元)、国泰君安(66.89亿元)、招商证券(52.75亿元)、申万宏源(46.35亿元)、广发证券(39.41亿元)、国信证券(35.20亿元)、中信建投(34.81亿元)。
但从自营业务收入占整体营收的比重排序,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别为:中金公司(56.5%)、西南证券(51.0%)、天风证券(46.1%)、山西证券(45.3%)、国联证券(44.9%)、太平洋证券(40.9%)、财达证券(40.1%)、华泰证券(39.4%)、招商证券(36.8%)、东吴证券(34.2%)。由此可以看出部分中小券商自营业务发展势头良好,较大程度上增厚了整体业绩。
从前述表格中也可以看出,不少券商自营业务营收占比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光大证券(10.2%)、浙商证券(11.4%)、中银证券(11.8%)、方正证券(13.0%)、华林证券(13.9%)。
毕马威近日发布的《二零二一年中国证券业调查报告》提出,场外衍生品业务是券商自营业务的战略高地。基于场外衍生业务,券商自营业务将有更多风险对冲工具选择,利于实现投资风险中性。该观点也在多份券商的半年报中得到验证。
中信证券表示,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和柜台产品持续发展,产品结构、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做市交易业务持续排名市场前列。股权衍生品业务保持客户群体广泛、产品供给丰富、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形态。境外股权衍生品交易持续发展创新,交易覆盖国际主流市场,为客户提供跨时区的全球市场衍生品交易服务。
中金公司在解释“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同比大幅上升时表示,场外衍生品及本集团创设的与股票、指数挂钩的结构化产品估值随股票市场行情变化而上升;及私募证券基金、货币基金等投资产生的收益大幅增加,同时,大宗商品及利率合约项下的衍生工具产生的收益也有所增长。
申万宏源半年报中披露,2021年上半年,公司场外期权新增及存续业务规模位居行业前列,个股期权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跨境业务规模较上年末增长超300%。
申万宏源表示,衍生品具有丰富客户服务、完善机构投资者策略模式、优化券商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及收益率等多项特点,对于券商而言,金融衍生资产、负债规模高速增长背景下,衍生品业务的发力,或能持续助力公司各项业务转型升级,深化头部券商和精品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将会成为国内券商未来普遍重点发力的关键领域之一。
经纪业务营收占比趋稳
经纪业务这一曾经的重头业务,虽然早已错失了营收占比第一的宝座,却在近年来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了对营收贡献的稳定度。
数据显示,2018年经纪业务净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23.9%,2019年大幅下降至19.2%,但2020年以来,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逐渐回升,2020年上市券商平均水平为23.6%。2021年上半年,经纪业务营收占比基本稳定,小幅下降至22.7%。
2021年上半年,经纪业务净收入规模前十的券商中,仅有中国银河、国信证券的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他头部券商经纪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其营收结构更为多元,财富管理转型更为彻底。
具体来看经纪业务净收入情况,排名前十的券商及营收占比分别是:中信证券(67.42亿元,占比17.9%)、国泰君安(42.38亿元,占比19.3%)、中国银河(35.96亿元,占比23.7%)、广发证券(35.38亿元,占比19.6%)、招商证券(35.06亿元,占比24.4%)、华泰证券(35.06亿元,占比19.2%)、国信证券(32.11亿元,占比31.1/5)、申万宏源(28.54亿元,占比17.7%)、中金公司(27.98亿元,占比19.3%)、中信建投(27.81亿元,占比22.6%)。
投行业务头部效应尤为明显
虽然注册制改革为券商投行带来了更多业务,但数据显示,投行业务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从2021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投行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度不及信用业务的贡献度,行业平均水平仅为9.8%。
但通过仔细分析各券商投行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可以看出头部券商尤其是投行业务具有传统优势的券商收入规模较大,对营收的贡献也较高,但大量中小券商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不足1亿元,拖累行业整体贡献度。
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33.07亿元、26.94亿元、25.25亿元,但有25家券商投行业务净收入不足5亿元。
资管业务“凛冬”快要结束,营收占比已降至6.1%
随着资管新规整改的持续推进,券商大幅压缩通道业务,资管业务面临较大压力,资管收入已连续三年半在总体营收中的占比呈现下滑趋势,至2021年上半年已降至6.1%。
但值得期待的是,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券商在压缩通道业务、增加主动管理规模方面已经做出颇多努力,券商资管的内部营收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资管业务营收占比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别为:第一创业(占比29.3%)、广发证券(26.8%)、中银证券(22.6%)、财通证券(19.0%)、天风证券(17.5%)。
部分券商信用业务出现负贡献
信用业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融资融券业务,一是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发展较为平稳,但股票质押业务自2018年起频频出现暴雷。虽然大多数股票质押业务并非券商自有资金,但多数券商如果踩雷了股票质押业务,对其业绩的影响是大额计提减值损失,对其声誉的影响则是一张又一张的诉状。
不过由于两项业务都属于信用业务的范畴,因此从利息净收入的角度(利息收入减利息支出)统计,并不能看出券商收缩了信用业务,但结构已经大幅优化。从上市券商的半年报中,可以看出券商对两融业务的发力和对股票质押业务的谨慎态度。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第一创业在券商中排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第一创业在券商中排名、天天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