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全球芯片供给过剩日益明确,占据*优势的美国模拟芯片企业如今也已选择低头,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给中国手机的供货价格显示已大跌超过九成,由此可见如今芯片行业的惨淡。
据国内元器件分销商给出的信息显示,模拟芯片价格普跌,其中一种降压-升压转换器芯片在去年曾涨至90元左右,如今已跌穿10元价位,跌幅达到九成,其他芯片价格也大多回归正常价。
芯片价格回归正常,在于今年以来诸多行业都出现衰退,其中为消费者所熟知的汽车、手机、电视行业衰退非常明显,中国市场的手机出货量前4个月暴跌三成,4月份国内市场汽车销量同比跌超四成,事实上2020年、2021年全球市场的汽车、手机销量都显著低于2019年。
在这些产品销量下跌的情况下,全球对芯片的需求自然迅速下跌,事实上今年初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就已指出手机产业链已出现明显库存,其中射频芯片库存足够未来6-9个月需求,随后Gartner则保守的说到明年芯片需求将下跌超两成。
随后芯片供给过剩的迹象日益明显,多个分析机构都给出数据指出芯片供给过剩,芯片价格开始显著下跌,再到如今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的芯片价格大跌九成,芯片供给过剩已经确证无疑。
事实上此前的芯片需求紧张并非完全是市场需求增加所致,而是自2020年华为的遭遇以来,诸多品牌企业担忧芯片供应问题而大举囤积芯片,随后引发了芯片供给紧张的问题,由此芯片价格急涨。
芯片价格急涨,吸引了投机资本的加入,投机经销商也跟着囤积芯片,进一步加剧了芯片供给紧张的问题,当时芯片价格上涨百倍都有。然而市场需求并未增加,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正如上述的汽车、手机、电视等产品销量却在下滑,经过一年多时间,到如今芯片行业泡沫终于破灭了。
芯片泡沫破灭,对于美国芯片的影响无疑是*的,因为美国芯片行业依然占有芯片市场近半数市场份额,德州仪器所在的模拟芯片更是由美国芯片企业主导,美国、欧洲和日本估计合计占有模拟芯片市场九成份额,如今芯片需求急跌,美国芯片就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全球对芯片需求*的客户无疑是中国制造,在这个时候美国芯片希望去库存,自然就得希冀中国制造购买更多芯片了,而德州仪器给中国客户的报价也已相当实惠,业内人士指出德州仪器诸多芯片的价格都已暴跌八成以上,跌幅大的如上述达到九成。
短短一年多时间,美国芯片就从此前的采取诸多措施,到如今美国芯片开始大举供应,态度迥异,或许此刻它们都已后悔当初的举措了吧,然而中国芯片自给率继续提升,今年前四个月进口的芯片数量减少了240亿颗,美国芯片可谓捧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06月13日讯 嘉实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ETF(QDII)基金06月09日上涨1.16%,现价0.862元,成交25366.09万元。当前本基金场外净值为0.8501元,环比上个交易日下跌4.63%,场内价格溢价率为1.40%。
本基金跟踪指数为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人民币),*报告期内,本基金收益率为-26.71%,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人民币)。
数据显示,近1月本基金净值上涨26.54%,近3个月本基金净值上涨16.66%,近6月本基金净值下跌12.31%,成立以来本基金累计净值为0.8501元。
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0次,累计分红金额0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刘珈吟,自2021年11月24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4.99%。
田光远,自2021年11月24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4.99%。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App推出产业报道专题「硅基世界」,长期关注全球半导体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升级,洞悉产业一手资讯、深度趋势。
持续两年之久的“缺芯潮”至今仍未缓解,甚至更为严峻,由此引发的芯片价格暴涨令人瞠目结舌。
据***新闻今年4月初的报道,由于全球汽车芯片短缺,过去一年,意法半导体生产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核心芯片STL9369,其价格从原来的20元,如今暴涨到2800元(不含税),同比涨幅超百倍。
与此同时,由于新冠疫情、上游原材料短缺和国际局势变化,导致芯片交货时间再延长。
4月6日,海纳金融集团(Susquehanna)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芯片从下订单到交付的时间,从2017年三个月左右时间,到今年3月,交付周期增加到半年多(26.6周)。报告指出,芯片交付时间变长将对今年整个行业产生持续性影响。
芯片交付周期变化折线图
实际上,这场*的全球大缺货,让芯片半导体,这一原本隐藏在手机、电脑、汽车等产品下的精密部件走到了聚光灯下,不仅影响空调、肥皂制造业等169个行业,而且还逐渐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布莱恩·迪斯(Brian Deese)本月表示,半导体缺货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可能已导致2021年美国GDP减少了1%。
那么,芯片价格暴涨超百倍,交付周期长达半年多,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缺芯”困局何时能够结束?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王品臻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与两年前相比,如今“缺芯潮”受到的离散因素影响更多。他预测,随着部分企业已经向上游追加晶圆代工产能,预计2022年,芯片供给抬升、价格回落,产业供需结构将出现明显改善。
联想创投*合伙人宋春雨日前接受钛媒体App等采访时表示,两年之内芯片短缺依然会很严重。他预计,到2024年“缺芯潮”会有好转,原因包括芯片厂商对于产业投资的配置,会做相应的一个调整;以及中国芯片公司会作为替代的产能进行供给。
芯片荒的新变量:地震、疫情停产和国际局势
今年3月初,在美国福特汽车工厂外,硕大的停车场上,成百上千辆新车被迫闲置于此,无法交付,因为他们没有被安装芯片。
美国福特汽车工厂(bangkokpost)
据悉,目前汽车产业短缺的芯片种类,主要包括主控芯片MCU+功率类的电源芯片、驱动芯片,其次是信号链CAN/LIN等通信芯片。因严重短缺,目前大部分汽车芯片的价格都在上涨,其中价格涨幅小的也翻了几倍。
芯片相当于汽车的大脑,车内各种控制器都离不开芯片。而全球汽车芯片短缺,不仅严重制约新车产能,使得汽车延期交付,还导致车企不得不对新车减配、减产。
根据美国行业机构AFS*数据显示,近一周内,由于汽车芯片供应短缺,全球共减产约9.63万辆汽车,其中,超过80%减产来自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则减产约1.42万辆汽车。截至目前,2022年全球已累计减产约125万辆汽车。
那么,与一年前钛媒体App撰写《求“芯”之战》时相比,如今缺芯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新的变量?(详见钛媒体App前文:《求“芯”之战|钛媒体封面》)
王品臻向钛媒体App分析称,除了产能不足、上游原材料、供需两端失衡外,包括日本地震、美国德州寒潮导致工厂断电停工、印尼欧洲疫情反复、以及国际局势变化等离散因素,是影响本轮“缺芯潮”爆发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总体来看,芯片供应主要受到两次冲击:
第一阶段是2020年四季度到2021年一季度,晶圆代工产能不足,上游晶圆产能跟不上需求的快速提升,供需两端失衡,且晶圆扩产周期受半导体设备交期和厂房假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了形成芯片短缺的现象一直延续。而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使开工率低,产能受限,以及终端应用需求爆发和经销商囤货炒价,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第二阶段是去年三季度,多国疫情出现反复,地震、国际局势变化,导致芯片出货速度放缓,“缺芯”再添阴霾。今年3月中旬,日本本州东岸近海接连发生地震灾难,不仅伤及了当地建筑,更伤到了全球芯片市场。全球第三大汽车芯片制造商“瑞萨电子”因此暂停了在日本三家工厂的生产,此事令本就艰难的汽车芯片行业雪上加霜。
更早之前2021年2月,受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寒潮影响,恩智浦、英飞凌的工厂都因此断电停工,预计损失产能推迟*达三个多月;此外,疫情的反复也让印尼、欧洲的芯片制造工厂停产,加上国际局势恶化,对半导体产能造成一定冲击(详见钛媒体App前文:《火灾、地震......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危机正加剧全球缺芯荒》、《俄乌战火烧到芯片产业链,对全球影响几何?》)。
当然也包括中国。由于此前深圳,如今上海、苏州昆山的疫情严峻,芯片半导体企业都面临着重要挑战。根据4月10日报道,昆山因防疫延期封城,当地的电子PCB(印制电路板)台厂欣兴、台郡、台广电等工厂停工,目前停产暂定延长至4月12日,这或将影响芯片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
“由于半导体行业是一条全球协作分工的产业链。工厂停工停产、原材料的供应中断,对微芯片、传感器芯片到存储芯片和封装等领域影响重大,会导致下游厂商产能受限和价格上涨。同时,国际局势变化还导致供应链失衡,进而影响规划和产能管理。”王品臻对钛媒体App表示。
王品臻指出,目前来看,“缺芯”情况最严重的是汽车产业。因为芯片代工产能,一般会向能给出价格更高的客户倾斜,而汽车行业利润(margin)相对于消费行业较低,影响则更为剧烈,甚至可能影响汽车供应链体系。
面对“缺芯”困扰,国内车企几乎到了求“芯”若渴的地步,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为稳定生产和销量提供*限度的保障。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就表示,在供应端,该公司坚持“抢、逼、拉”拼抢资源。
不过,云岫资本合伙人兼CTO赵占祥认为,现阶段的缺芯情况还是要再观察一下,这波疫情到底会带来哪些供应链的危机,依然需要长期关注才能得出结论。
芯片制造工厂扩产缓慢
由于目前全球缺芯的问题尚未有效缓解,英特尔、台积电等各大半导体制造厂商计划扩产,希望以此抢夺市场份额,满足市场需求。不过,他们的扩产计划,却很可能因为设备无法交付而没办法如期完成。
今年3月2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光刻机巨头ASML(阿斯麦)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Peter Wennink)日前表示,芯片制造商们数十亿美元的扩张计划,将受到未来两年关键设备短缺的限制,这种短缺会导致供应链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据外媒披露,科磊集团(KLA)、泛林集团(Lam Research)、阿斯麦等半导体设备大厂都已通知客户,由于镜头、微控制器、工程塑料和电子模块等零件全都面临短缺现象,部分关键机台必须等待最多18个月交付,而用于制造基板的设备(在将芯片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之前携带芯片的基础材料)甚至需要长达30个月的交付期。
芯片设备零件交付周期,疫情之前是三个月内交付(Nikkei)
设备供应不足,给芯片制造商带来了危机感。英特尔CEO基辛格表示,设备短缺给公司的扩张计划带来了挑战,而英特尔已派出自己的制造专家到该公司帮助加快生产。他强调,公司仍有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扩建芯片工厂也需要两年的时间。
行业咨询机构贝恩公司合伙人彼得·汉伯里(Peter Hanbury)表示,设备延迟可能会阻碍解决全球芯片危机,而这些设备供应不佳风险,会对增加产能的制造商不利,同时对于整个行业也是一个坏消息。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霍翰松告诉钛媒体App,成熟制程的芯片在新能源车、光伏等领域的需求较为旺盛,供给侧仍存在较大缺口,订单基本都集中在台积电手上,考虑到扩产周期较长等原因,产能仍然非常紧张。
“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尝试去补全自身产业链的拼图,本质上是为了抵御风险,保证本土企业在疫情、环境等因素影响之下,依然能够保持产出,而不是完全停滞。但是真正解决芯片短缺问题,则需要全球产业链上各方进行良性沟通与深度合作。”霍翰松对钛媒体App表示。
“缺芯”困局今年有望改善,全产业链国产替代至少20年
芯片短缺危机何时才会缓解?
台积电CEO魏哲家表示,芯片短缺将持续到2022年;基辛格指出,需要“几年”时间缓解;ASML方面表示,业界一致认为芯片短缺可能会持续两年;高盛分析师也做出这样的预判称,芯片短缺将持续至2023年。
王品臻对钛媒体App表示,由于部分企业在2021年第一季度向上游加价追加晶圆代工产能。因此,根据历史半导体供应周期变化情况,且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他认为,预计2022年左右,芯片产能周期会向下,供给抬升、价格回落,供需结构将出现明显改善。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公司研发的国产AI芯片以及加速卡(由钛媒体App编辑拍摄)
实际上,这场全球“缺芯”困局背后,国产替代的呼声愈发高涨。面对“卡脖子”处境,国产芯片替代如何正确发展,成为行业关键话题。
宋春雨对钛媒体App表示,这一轮“缺芯潮”,对于中国完善布局芯片半导体产业链十分关键。因为汽车电子大部分来自于消费电子,而中国是消费电子大国,也是全球制造大国。因此,中国需要尽快发力国产芯片半导体。
“我觉得首先中国要加强芯片半导体领域前端的技术人才培养,加大基础技术创新力度;其次就是要在包括光刻机、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制造装备领域全面布局。中国要布局*的半导体制造企业,鼓励科学家做技术创新、原始创新,比如自研的指令集等。”宋春雨表示,芯片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靠市场化机制,另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应政策,比如分阶段成立半导体产业基金,解决创新源泉问题。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中国芯片半导体自给率为15%-20%左右,85%依赖进口。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中国芯片(集成电路)进口总额已超过4400亿美元(2.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左右,比同年中国进口的石油和大豆加起来都多。其中,汽车电子等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占比超80%。
霍翰松认为,如今在“缺芯”等因素下,中国本土汽车芯片企业得到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包括进入核心产品供应链的机会。但是大家也要看到,近几年国内芯片设计厂商数量大幅增长,大家都想要分一杯羹,行业很容易会陷入低质竞争的困局,所以如何协调行业健康发展,这将会是重要挑战。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近几年,取得了多个从0到1,1到10的进展,也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整体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仍有待提高。
霍翰松对钛媒体App表示,“中国要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关键在于完善行业的生态圈,加强各方合作,同时在关注龙头企业的同时,也要照顾到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实现整体发展。”
“半导体行业本身就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海外龙头有先行优势,大家要看到他们的高毛利、高营收、高市占率,而这些‘果’都源于他们长期资本投入的‘因’。中国本土企业作为追赶者,资本不该急功近利,应该给拥有深厚技术与布局的企业一点耐心,共同抓紧缺芯、国内本土巨大需求等方面所带来的机遇。”霍翰松表示。
宋春雨表示,目前中国大陆受制约的7nm等先进制程工艺,对于解决芯片短缺的汽车电子来说并非是最重要的。由于国内已掌握28nm关键技术,未来两年,超过市场97%的汽车电子芯片,有望在中国大陆的晶圆厂进行生产制造,但自动驾驶、CPU、智能驾舱等7nm、5nm芯片,短期内依然要依赖台积电。
宋春雨强调,如果从一个远期预期的话,中国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80%的半导体上下游产业链的内循环。其中,包括CPU、GPU等数字芯片的国产化,可能至少要五年时间。(本文*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
进入到2022年,全球芯片市场供需悄然生变,可谓“冰火两重天”。如今,各细分领域有了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智能手机、PC的需求疲软,屡传芯片厂被砍单的消息;另一方面是,车规芯片产能依旧紧张,车企采购仍靠“抢”。
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砍单”成上半年关键词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大家普遍对行业持有悲观预期。在2020年4月业内就出现了砍单传闻,原因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终端厂不看好行情缩减了芯片订单。但不曾想到,居家办公、线上教育/会议需求激增,以PC、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消费类产品,在2020年Q1开始逆势增长,且这样的行情延续了整整两年。
图1:2020-2021年IDC全球PC和穿戴产品各季度出货量(单位:万) 制图:国际电子商情 数据IDC
据市调机构IDC数据统计:全球PC市场扭转了连续6年的下滑颓势,2020年出货量达到了3.026亿台,同比增长13.1%;2021年全球PC总出货量为3.49亿台,比2020年增长14.8%,达到2012年以来的*出货量。全球PC市场在经过持续两年的高景气增长后,到2022年出货量开始降低,*Q1出货量数据为8050万台,同比下降了5.1%。IDC分析师认,PC市场增速放缓与显卡、高性能SSD等关键配件供应紧张有关。
而另一主流消费类产品——智能穿戴市场的表现持续强劲。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4.447亿只,同比上升28.4%;2021年出货量达5.336亿只,较之2020年增长20.0%,其中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近1.4 亿台。IDC评价说,2021年是可穿戴设备市场复苏和市场进行结构化调整的一年——2021年腕戴设备向手表过渡/蓝牙耳机向真无线耳机过渡,细分市场发展带来价格段两极化,线下渠道在地区市场下沉中作用显著。
用户对个人健康的关注度也显著提升。带有心率/血氧/心电监护的等功能的智能手表的渗透率越来越高。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达到1.28亿块,同比增长28.31%。进入到2022年Q1,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仍在增长,增幅达13%。
2020-2021年各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销量单位:亿部)制图:国际电子商情 数据Gartner
不过,智能手机的行情却没有PC和穿戴设备这样景气。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5.5亿部,到2021年出货量降到14亿部以下。另据Gartner公布的2020-2021年的数据,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只在2021年上半年呈现正增长,其他一年半时间里均是负增长。很显然,手机厂商期待的“5G换机潮”并未蜂拥而至。
笔者认为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2018-2019年上半年期间,4G带宽运行日益臃肿的APP越来越吃力,此时5G通信技术尚未商用,用户抱着“旧手机还能凑合”的心态,等待5G机型的发布;第二阶段是2019年下半年至现在,手机大厂纷纷发布5G机型,但5G资费和5G手机价格高于4G手机,且在功能上的创新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积极性。
另外,还叠加了新冠疫情抑制需求、疫情后局部市场复苏、智能手机零部件短缺等复杂原因,致使近两年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产销动力不足。到2022年1月,全球5G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刚刚达到51%。Canalys 2022年Q1的调查数据显示,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超过28个月,甚至部分用户的换机周期达到了4年或4年以上。
2022年上半年,市场主流的声音认为,“消费电子市场陷入了低迷”,而“砍单”成为屡被提及的关键词。“三星电子预计削减手机产量3000万部,从3.1亿部下修到2.8亿部”“国内安卓手机品牌今年已削减1.7亿部订单,占原出货计划的20%”“2022年苹果iPhone SE产量削减20%,Q2增加iPhone 13 Pro系列机型1000万支”……
与此同时,市调机构的报告也透露出一些迹象。2022年1月底,摩根士丹利证券指出,联发科为调控5G SoC库存,已向台积电删减了部分Q2的4nm、7nm制程晶圆订单;2022年3月,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表示,2022年苹果手机和传音手机的订单减少了,智能手机行业正面临结构性挑战。郭明錤在5月下旬发布研报称,联发科和高通已削减2022年下半年的5G芯片订单,前者主要削减了中低端产品,将第四季度订单下调30%-35%,后者将高端骁龙8系列订单下调约10%-15%。
种种迹象表明,2022年消费电子市场的发展预期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积极“救市”,广州、成都、南京、青岛、太原、深圳、长春等多座城市大规模发放消费券,期待能通过直降、打折、满减、立减等措施刺激消费、提振内需。以深圳市为例,2022年5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用户在线下门店购买指定品牌的电子产品可获15%的补贴,补贴*累计达2000元。目前,各地政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还在进行中,具体能给市场带来怎样的作用,还需等后续各项数据的公布。
汽车芯片仍靠“抢”:下半年供需较上半年稍微缓和
去年曾有机构和企业预测称,汽车行业缺芯现象在2022年将得到缓解。但到2022年上半年车规级芯片依旧紧缺,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甚至表示,上半年汽车缺芯状况非但未缓解,反而还进一步恶化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半导体和汽车行业遭遇了冲击。
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3月因基础设施遭到战争的毁坏,乌克兰氖气供应商Ingas和Cryioin暂停运营。Cryoin每月约生产1-1.5万m³氖气,Ingas每月生产约1.5-2万m³氖气,两家供应商的产量约占全球的50%。当时多家晶圆厂表态称,氖气虽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但用其量少,公司的氖气库存超过半年以上。
业内人士预估,短期内许多企业不会因缺少氖气而出现供应危机。值得注意的是,到现在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100天以上,如果乌克兰氖气供应继续受影响,预计从今年8月底开始,一些晶圆厂的氖气库存将会告急。届时,全球芯片供应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此外,今年3月28日至6月1日,历时75天的上海封城事件给汽车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接近或超过50%的发动机、变速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池控制系统、减速器等企业聚集在长三角。很多零部件巨头在上海设有总部或研发/生产基地,包括博世、采埃孚、麦格纳、大陆集团、法雷奥等国际巨头,以及均胜电子、宁德时代、福耀玻璃等国内巨头。尽管这些大厂在疫情期间可跨地域调配,但汽车所需零部件*达上万个,产业链各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节掉链子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受上海封城事件的影响,汽车供需两端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汽车市场受影响颇为严重。中汽协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汽车销量预计完成945.73万辆,同比下降13.11%。同时,5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到56.8%,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9.6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
车企也于上半年发布了减产、停产通知,特斯拉、华晨宝马、东风日产、上汽通用、丰田汽车、上汽大众、一汽大众、蔚来汽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4月13日,东风日产广州花都工厂的部分生产线停产,一线、二线及三线的停产时间为4月14日至19日。东风日产方面表示,因为上海疫情,周边的物流都无法正常安排,对生产计划造成较大影响。据了解,该企业在上海有83家供应商,其中大部分是核心零部件厂商。
丰田汽车于5月24日宣布,6月原计划生产的95万辆汽车减少为85万辆。因上海封城导致零件供应短缺,日本国内14座工厂28条产线中、10座工厂16条产线将在5月25日至6月3日期间停工,大多数产线停工3天、最长则停工5天。
威马汽车CEO沈晖日前对媒体表示,近期汽车芯片又出现了一轮涨价的现象,按照涨价后的价格计算,智能电动汽车的芯片成本已经超过了电池包。何小鹏在其社交媒体上表态称,一辆智能汽车芯片的*数量在5000颗以上,涉及几百种,芯片缺货最多的为价格便宜的芯片,而不是创业的芯片或是很贵的芯片。
再看汽车芯片供应商的情况。5月中旬英飞凌发言人对外表示,包括尚未确认的订单,2022年1-3月英飞凌积压的订单金额环比增加了19.4%,达到了370亿欧元(英飞凌2021财年营收约为111亿欧元)。同时,意法半导体2022年的产能也已经售空,积压的订单达到了18个月左右。5月中旬有消息传出,安森美车用IGBT订单已满,且暂时不再接单。多家分析机构表态称,车用级IGBT的缺口已达50%,且短期无受控迹象。
所幸的是,上海已经在6月1日解封,相信随着工厂复工、物流恢复,下半年汽车供需会比上半年有所好转。不过,2022年下半年新增晶圆产能有限,汽车芯片大厂2022年的产能已经售空。笔者认为,2022年下半年的汽车供应链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与上半年相比供需情况会更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芯片价格走势》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芯片价格走势、嘉实海外今日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