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理财大学
银行理财产品排行榜
(2020.4.20-2020.4.26)
【本期摘要】
本周银行共发行1237款理财产品 环比减少338款
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升至4.17%
中行、交行及农行的产品发行量位居前三
综评榜:中行“结构性存款GRSDRDZ200562”排首位
【要点解读】
本周(2020年4月20日至2020年4月26日)共有206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237款(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结构性存款等),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17%,较上周上升0.03个百分点。
目前,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有业内人士认为,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收益率还会有一定下行空间。净值型理财产品从不同投资类型来看,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会下跌,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则要参考权益类市场的表现,权益类市场表现好的情况下,产品有可能获取更高的收益率。
【市场全景】
1、理财产品发行量1237款 较上周减少338款
本周发行银行数量较上周减少22家,对应的产品发行量较上周减少338款。产品平均期限达177天,较上周减少21天。此外,本周共有1537款理财产品到期,涉及230家银行。
2、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排名前十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从发行量排名前十的银行来看,3家来自国有银行,共计发行273款;3家来自股份制银行,共计发行113款;4家城商行,同样合计发行113款产品。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农业银行位居理财产品发行量前三名,其中,中国银行发行108款产品,较上周减少23款;交通银行发行102款理财产品,较上周减少14款;农业银行发行63款产品,较上周减少11款。从增减情况来看,排名前十的银行,有8家银行的产品发行量呈现下降,其中,中国银行较上周少发23款理财产品,减幅*。
【预期收益率】
1、各期限的理财产品周均预期收益率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本周无7天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7-14天期限的产品共有20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44%;14天-1个月期限的产品发行26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22%;1-3个月期限的产品共发行195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03%;3-6个月期限的产品共发行489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24%;6-12个月期限的产品共发行358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22%;12个月以上期限的产品共有109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4%。
2、各银行产品平均预期收益排行榜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通过对206家银行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进行排名发现,位居前十的银行中6家为城商行、2家国有银行及2家股份制银行。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发行的63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4%,位居第一;交通银行发行的102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8%;葫芦岛银行发行的2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
3、不同期限预期收益率之最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从不同期限的预期收益率之最产品来看,非保本浮动型和保本浮动型产品各占一半。
其中,兴业银行有*产品,编号为“84415702“,预期收益率占据了7天至14天期限的首位,该产品属于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专属开放式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30万元,投资期限为8天。结构性存款的本金部分是无风险的,但是收益部分是与挂钩标的相关的,不确定性很大。
此外,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各有两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位列对应期限的首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农行的两款产品均属于保本浮动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本金100%安全,但是收益部分挂钩汇率从而具有市场风险,因而可能无法获得*预期收益率。
而交通银行的两款产品,预期收益率看似很高,但需要注意,这两款产品均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挂钩上期所交易的原油2009合约,*挂钩沪深300指数,本金不保证,预期收益率也不一定是到期收益率。
【投资分布】
1、保本固定型产品占比6.71%
本周,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67.58%;保本浮动型产品占比19.40%;保本固定型占比6.71%;其它占比6.31%。
2、北京市发行227款理财产品 位居第一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北京市本周共发行227款产品,位居第一;浙江省发行103款产品,排名第二;广东省发行87款产品,排名升至第三;而上海市、辽宁省及河南省相对靠后,分别发行23款。
【*排行】
1、本周产品预期*收益前十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2、本周产品评级TOP10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在发展市场经济30余年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知道,财富不能单靠拿薪水存钱,还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这方面,“90后”远远把“前浪”甩在沙滩上。前段时间,***财经频道新基民调查显示,新基民中“90后”占据了半壁江山。
与前辈人因循守旧相比,“90后”在理财时更乐于分享经验、更乐于接受来自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推荐,这也让财经类大学和专业再度“热”起来,许多考生和家长都将目光投向了财经类大学。那么,我国又哪些财经类大学呢,它们的实力如何?在2020软科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榜单中,有51所高校上榜,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档: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是*的“四财一贸”,实力在财经类高校中出类拔萃。另外,东北财经大学实力十分强悍。
这6所大学的总分均在200分以上,全国参考排名均在100名以内,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均位居财经类大学的第一档。
第二档: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
这7所学校整体实力和名气虽然不及第一档学校,实力也不弱,在录取分数也有优势,同时地理位置优越,不比考上第一档差多少。
第三档:南京审计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广东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湖南工商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河北地质大学
这20所都是区域的财经类强校,在地方上有较大影响力。
第四档:上海商学院、新疆财经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兰州财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山东工商学院、西安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福建江夏学院、武汉商学院
这11所学校也是地方性财经类院校,实力和影响力又比第三档院校稍弱一些,但是在特定圈子里具有优势。
第五档:贵州商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吉林工商学院、铜陵学院、新疆科技学院
这7所学校在全国的排名相对靠后,地理位置比较偏,在当地认可度还可以,适合高考成绩不高的同学。
除了上述的51所财经类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985高校的财经领域的某些学科专业处在国内*水平,在社会上非常吃香,当然录取分数也高到天上去了,一般只有学霸才能考上。
虽然近年新增加了很多种理财产品,但是各大商业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依然是很多老百姓喜欢的稳健型投资产品或者理财工具。
目前在售的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上图当中的理财产品类型皆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如果读者们需要“保本型”理财产品,那么有如下这些:
其中,预期*收益率*的是中国农业银行针对高净值客户发行的。
普通客户能认购的“预期*收益率”*的是华夏银行发行的,认购起点20万元,期限92天,年收益率4.08-4.18%:
在售的“保本浮动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当中,“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如下,
“*预期收益率”*的是华夏银行发行的92天期限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7.79%:
还有36天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7.62%:
上面这两只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都是5万元。但是料哥也要提醒一下:“预期*收益率”并不是保证收益率,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在期满后有可能只获得*收益率。
重要提示:以上都是经中国银监会(目前是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内容,具体的认购操作详情,请咨询相关银行。
如果喜欢以上信息,欢迎各位点个赞并转发给亲友们。
编者按:
哪些银行理财相关业务消费者投诉量大?哪些银行消费者投诉量增长快?
中国银保监会每个季度定期发布关于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公布主要商业银行的消费者投诉总量以及理财、个人贷款以及信用卡等业务的消费投诉数据。
新华财经和面包财经根据银保监会历年发布的通报数据,对主要投诉数据进行了总量及增速的对比排名,本篇为理财业务篇。
新华财经北京3月16日电(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银保监累计处理理财类业务投诉约1.66万件。其中,2021年第四季度,银保监处理理财类消费投诉3802件,较第三季度环比下降4.2%。
从银行业整体情况观察,2021年银行业理财类业务投诉总量较上年明显减少,且呈现出逐季下降的趋势。这与监管部门过去多年持续加强监管、资管新规的正式实施有较大关系,说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产品与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但是,部分银行的理财业务投诉量处于高位或增长迅速,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行业总体投诉量下降的背景下,自身投诉量居高不下,值得警惕。
2021年全年,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位居国有银行理财类业务累计投诉量前三名。邮储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明显小于农行和工行,理财业务投诉量却位居国有行首位,这显示出邮储银行相关业务部门在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
2021年全年,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位居股份制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前三名。2021年第四季度,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投诉量位居前三。无论从年度还是季度数据观察,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理财业务的消费者投诉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
招行和平安近年来理财增长迅猛,成为各自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居高不下的消费投诉数据给相关银行高管敲响警钟:追逐业务规模和利润,不能以牺牲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代价。
监管力度加强,理财类投诉总量逐季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银保监处理银行业理财类消费投诉16614件。其中,第四季度处理投诉3802件,环比下降4.2%。2021全年各季度理财类业务处理投诉量呈现出环比逐季下降的趋势。
图1:2020Q2-2021Q4银行业理财类消费者投诉总量
按银行类型来看,2021第四季度国有银行整体的理财类消费者投诉量较多,为1962件,但较上季度相比出现显著下降。股份制银行整体的理财类消费者投诉量943件,虽明显少于国有银行,但环比、同比均有增长。
2021年第四季度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理财类消费者投诉量、同比及环比变动
从增速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国有银行较上季度下降16.9%,但较上年同期相比仍有8.88%的增幅;股份制银行整体理财类投诉量较上季度增长6.8%,较上年同期相比增幅达22.95%。
国有银行理财投诉量排名:邮储总量*,中行同比增速快
从年度数据看,2021全年国有银行中理财类业务累计投诉量前三名的分别是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其中,邮储银行年度投诉总量高达4166件,是*一家年度投诉量超过4000件的国有银行。
2021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总量排名
2021年第四季度,国有银行投诉量排名与年度投诉总量排名一致,邮储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仍排在首位,为748件;其次是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投诉量分别为336件和285件。
与三季度相比,仅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环比出现增长,增幅分别为18.7%和15.5%。较上季度相比,中国银行投诉量环比下降34.5%,降幅*;其次是邮储银行,环比下降25.9%。
图4:2021年第四季度国有大型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排名
较上年同期相比,中国银行理财业务投诉量同比增长41.61%,*;其次是邮储银行同比增长29.41%;农业银行同比增长14.29%,排名第三。另外三家国有银行理财业务投诉量同比均出现下降,其中,建设银行的降幅*,同比下降23.4%。
图5:2021年第四季度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同比增速排名
股份制银行理财投诉排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总量位居前列
2021全年,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理财类业务累计投诉量排名前五,分别涉及投诉617件、578件、472件、471件和471件。
图6:2021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总量排名
2021年第四季度,理财类业务投诉量超100件的股份制银行有三家,分别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其投诉量分别为164件、142件和108件。其次是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均为88件。
图7:2021年第四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排名
较三季度相比,理财类业务投诉量较少的银行普遍出现了较快增长。其中,浙商银行环比增逾12倍,增速*;其次是百信银行,环比增长366.7%;渤海银行排在三位,环比增长111.1%。较上季度相比,恒丰银行和光大银行下降较快,环比分别下降33.3%和32.8%。此外,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投诉量较上季度未发生变化。
图8:2021年第四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同比增速排名
较上年同期相比,多数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出现明显增长,普遍增幅超过40%。其中,浙商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增长最快,同比增长超10倍;渤海银行和恒丰银行的增速分列二、三位,同比增长分别为171.43%和***。
资管新规推动商业银行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
2021年第四季度银行业理财类业务整体投诉量环比、同比均出现下降,2021年全年总体投诉量也明显低于上年。这与监管部门加强业务监管、资管新规正式实施有较大关系。
过去三年是资管新规实施的过渡期。为促进统一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推动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发展,2018年银保监会还制定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作为资管新规的配套实施细则。投诉量的下降,说明相关政策对于提升理财业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单家银行来看,部分银行仍面临消费者投诉同比增加较快的局面。在数据可比的19家国有和股份制银行中,12家投诉量同比增长,7家同比下降。
图9:2021年第四季度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同比增速排名
从占比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理财类业务的投诉量在季度总投诉量中的占比普遍较低,19家可比银行中,仅5家银行的占比高于5%,其中邮储银行和浙商银行的占比高于10%。
整体来看,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2021年银行业整体的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出现明显改善,但个别银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各银行理财产品排行》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各银行理财产品排行、理财大学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