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秦伟
在香港市场上,成立至今有13年历史的华夏基金(香港)(下称“华夏香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与其他中资同行相比,华夏香港是少有的坚持全产品线布局,并且每条赛道都能出*产品的中资机构;在香港市场上的一众国际化团队中,过去两年,华夏香港又是*一个靠着纯本土团队把多只基金业绩做到同业第一,跑赢经验和实力都更强的外资基金的中资机构。
从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蹒跚起步,到如今全面的国际化业务布局,用华夏香港行政总裁甘添的话说,华夏香港的目标一直很简单:不止于中国专家。
借势周期
作为华夏香港的创始团队成员,甘添算得上是香港金融市场的“老人”。在加入华夏香港之前,甘添已经在香港市场工作多年,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及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见证了香港金融市场过去近20年的风云变幻。
“以前,香港股市主要都是本地人在玩,每天成交量前十位的也都是和记黄埔、新世界这类本地公司,直到巴菲特买入中石油的股票,才引起全球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关注,通过香港市场来投资中国。”甘添回忆说,当时的香港市场还是一个外资或港资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市场。
变化在2003年SARS后的牛市期间逐渐到来,继中移动、中石化、中石油等中资巨头之后,中国人寿、平安集团等中资金融机构相继在香港上市,到2008年时,中资企业已经占据了港股市场成交量前十位。
筹码的变化也搅动了市场上玩家的格局。“当筹码变化了之后,中资机构,无论是资产管理公司还是券商,才逐渐获得更多展露机会。”甘添坦言。
首批出海的中资公募基金,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先后落地香港,从权益型基金起家,开始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中摸索前行。都是从零起步,但每一家的方向在发展中逐渐分化。起初,监管的挑战和实际资源的限制,让私募基金产品成为最现实的选择,华夏香港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先后成立了两只对冲基金,解决“存活问题”。
而13年后,当时为“活下来”而推出的对冲基金已经成为华夏香港区别于其他中资基金的一大特色。现在,这两只基金已经成为中资同业中业绩历史最长、规模*的对冲基金,华夏香港的权益基金业务也从对冲基金拓展到公募基金。自2010年推出首个公募股票基金以来,华夏香港目前共有5只股票基金,管理资产规模10.17亿港币。其中一只新视野A股基金2021年全年表现在晨星同类基金中*。
因势而为
对于闯关香港市场的首批中资公募基金而言,金融危机带来考验的同时,也催生了另一场机遇。
2009年金融危机后,境内人民币升值和海外市场美联储降息压低美元利率的市场差异,推动更多中资企业选择海外融资,中资美元债市场由此逐步发展起来。2015年,随着发改委逐步放松中资美元债的监管政策,加上中美利差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为这一市场带来供需两旺的局面。
“当时我们已经建立了权益和ETF团队,但还没有债券这条赛道,就觉得应该丰富产品线,”甘添表示,2015年前后,中资美元债的市场规模已经不容小觑,成为一个非常合适的切入点。
2015年,华夏香港开始组建债券团队,从海外债券投资的“黄埔军校”中国银行挖来团队负责人,2016年就推出了首支公募债券基金。彭博数据显示,这只亚洲债券基金成立至今的回报率达47.44%,过去两年的债券熊市下,依靠纯本土化的团队,投资回报依然稳居同类债券基金之首,2020年和2021年的投资回报分别为24.85%和1.57%,遥遥领先于中资和外资同行。
在中资美元债市场之外,华夏香港还把目光放在了全球投资级别债券这个少有中资资产管理公司触碰的资产类别。去年6月,华夏香港推出了全球投资级别债券基金,虽然诞生就遭遇熊市,但彭博数据显示,这只基金依然成功跑赢中外资同类基金,2021年录得正回报0.77%,今年截至3月31日的回报为-2.91%。
“成立香港子公司时,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就是能够推出一些全球化或地域化的非中国的产品,以满足中国人境外投资的需求。现在我们的债券团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初步达成这个目标,具备了全球化的投资能力,并且业绩非常出色。”甘添坦言。
今年,海外市场通胀压力不断攀升,美联储近期就加息已经多次做出鹰派表态。“随着加息,中美利差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倒挂现象,内地主权基金、理财子公司、养老保险这些机构投资者都会有增加海外资产配置的意愿,到时候,我们的提前布局又将是一张*。”甘添表示。
顺势布局
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市场的演变叠加政策红利,给香港市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公募基金到银行、券商,越来越多中资机构进入香港市场,中资生态圈更加丰富,新老经济的代表公司在这十年间完成股市领军地位的更替,中国金融市场也在这期间向海外投资者打开更多通道,开放程度前所未有。
“随着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QFII政策的落地,内地证监会允许中资公募基金的香港子公司推出跟踪内地市场指数的ETF产品,”甘添表示,这一政策红利也是华夏香港ETF业务打开局面的契机。
然而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在内地还是香港市场,ETF都还算不上主流产品。要不要争取*的指数标的、要不要先探路,是摆在所有中资公募基金面前的难题。甘添回忆指,母公司华夏基金从一开始就对ETF的发展给予自上而下的重视,在母公司的全力支持下,华夏香港争取到沪深300指数的授权,在2012年成功发行首只RQFII ETF。
事实上,市场的发展也印证了最初的判断。2012年,内地ETF市场开始提速发展,同一年,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内地资本市场发展的带动下,香港ETF市场也进入爆发期,自2012年初至2017年上半年,在香港注册发行的ETF产品数量增幅超过78%,总规模增长了88.3%。
去年5月,华夏香港又收购并接管了加拿大BMO环球资产管理在香港发行的7只ETF产品,这也是过去30年香港ETF市场上*的并购交易。收购完成后,华夏香港成为香港市场上产品线最齐全、管理纳斯达克指数ETF及杠反产品总规模*的发行商。
“过去三年,香港市场又有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在中美博弈下,中概股不断回归香港市场,让这里成为中国主流的新经济聚集地,另一个香港特有的变化是,港交所在2018年对上市规则进行重大改革,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来香港上市,”甘添表示,这一改革非常大胆,当时也颇具争议,但事后证明这是香港资本市场最成功的一道风景线。
随着香港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华夏香港也在去年3月推出首支纯港股生物科技主题ETF,进一步丰富ETF产品线。截至今年3月30日,资产净值达9.31亿港元。
目前,华夏香港共有18只ETF产品,包括海外追踪A股规模*的ETF之一——沪深300 ETF,在香港发行、追踪美国指数的*ETF——纳斯达克100 ETF,以及在香港发行规模*的亚洲固定收益ETF——亚洲美元投资级别债券ETF。
全线布局,全线成长
见证了香港金融市场过去20多年来的起起伏伏,在甘添看来,现在的香港市场特点更加突出,活力更为充沛,正是黄金发展阶段,对于身处其间的中资机构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经过13年的发展,华夏香港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国际化业务布局,建立起多元化的产品线布局,涵盖股票及债券基金、对冲基金、ETF、杠杆/反向产品、私募股权和专户,并且每条产品线都诞生了明星产品,截至2022年3月底,管理资产规模近350亿港元,服务香港特区、大中华区、亚太区以及欧洲、美国等地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
过去几年,无论是中概股的回归,还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扎堆上市,都为香港股票市场带来更高稀缺性,创造出与A股市场更大的差异和特色,跨境投资活跃度显著提升。另一边,内地市场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继2014年沪港通和2016年深港通之后,债券通的北向通和南向通相继落地,去年,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也正式开通,打开居民跨境理财的大门。今年,市场还在期待互联互通机制的升级,以及ETF通的宣布。
“香港市场一直是一个波动非常大的市场,即使现在面对着中美博弈、地缘政治、新冠疫情等等干扰因素,但国家金融开放的态度非常坚定,”甘添直言,跨境政策将会成为未来两三年里香港市场*的风口。
对华夏香港而言,“全线布局,全线*”就是为迎接风口练就的内功。
数据
投资涉及风险。基金单位可升亦可跌,过往业绩并不表示将来基金回报,未来回报不能被保证。阁下亦可能损失所投资之本金。本数据并不构成对于任何证券或基金的买卖或进行任何交易之邀约或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件只供阁下参考之用,阁下不应倚赖本文件作任何投资决定。本文所载之部份数据或数据是从非关联之第三方取得的, 我们合理地相信该等数据或数据是准确,完整及至所示日期为*的;华夏基金 (香港) 有限公司确保准确地再制造该等数据或数据,但并不保证该非关联之第三方所提供之数据或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有关指数供货商的详情( 包括免责
编辑:舰长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