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什么时候立秋(今天什么时候立秋是公秋母秋)

2022-09-19 23:30:07 证券 group

今日几点“咬秋”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发布的时间,2009年立秋准确时间为8月7日17时01分,但同时,有专业气象台专家介绍,今年立秋当日,气温比同年同期略有偏高。 每年公历8月,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在8月的日期有时在7日、有时在8日,还有在9日的情况。立秋时间和春分时间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春分来得早,立秋也就来得早;春分来得迟,立秋也就来得迟。据省专业气象台桑老师介绍,今年6、7月气温偏低,刚进伏天时也不觉得热,近几日气温渐渐升高,在立秋后还会持续,到9日气温将会有所改变,11日前后将会有一次弱降雨过程,局部地区降水较明显,气温也会随之下降,不过降幅不大。综观看,今年8月7日的气温与历年8月7日相比略高,8月5日-9日与同期相比降水偏少。另外,今年6、7月气温偏低的天气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些影响,近几日的高温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很好的弥补。

立秋吃什么? 农历七月间(阳历8月7日)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日晨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广泛流传由来已久的食俗。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 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时,人们立秋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红小豆,而且必须面朝西站着,也是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泻等症。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时分,许多老皇历中都标出具体时间),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南通风俗,以立秋节气的时间在朝或夜,来预卜立秋以后天气的炎凉。谚语“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吼吼”即是此意。从日历上看来,今年是8月8日早上6时24分立秋,想来应该是天凉好个秋吧!南通民俗还认为立秋这一天的天气变化,与秋季农田收成关系极大。如立秋这天听到雷声,田里的庄稼就“秀”(吐穗开花)不好,谷子长不饱满,瘪谷多,将大大减产。又认为:稻秀时节,若浓雾大作并有白虹贯天,这种沙地人叫作“白鲎”的天象,收获时秕谷必多,俗呼为“天收”。可见民间对立秋日雷鸣和出现虹这类自然现象,甚为忌讳。

南通和江南一带一样,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南通及江南地区西瓜旺市在小暑和大暑之间,酷热的盛夏也在这一时期,而立秋一般在大暑之后的8月7日、8日二日,此时这一带的西瓜已入末市,瓜的甜度和质量也明显下降,气候亦将告秋,所以立秋食西瓜应是于理不通。但是为何会有立秋吃西瓜的风俗呢?原来,西瓜虽从宋代传入中原,但种植并不普遍,所以那时并没有产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但在西域,西瓜原产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风俗。 因西域地处中国的西北,纬度较高,立秋前后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此风俗约在清代影响南方,而此时江浙沪等地的西瓜已进入末市,人们对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种种解释。有人讲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讲可以为过冬积聚“阳威”,而实际上只是北方风俗的影响而已。但有一点应予承认,那就是立秋以后,天气逐渐凉爽,西瓜上市量日趋减少,立秋日人们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产生连续酷热天气,就把伏天拖长了,即所谓“秋老虎”,意谓炎势如虎,反常的酷热不逊于大暑。此时人们更感到闷热难当。当然秋天的炎热毕竟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阵雨凉一阵,处暑后,暑气当已消退,确实进入秋季了。

秋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时候结束的 有哪几个节气

秋季从气象意义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0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

根据气候和平均温度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高于22℃时期为夏,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阴历七至九月从立秋到立冬,阳历为9至11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进过初秋、中秋和深秋,到立冬结束。

节气:

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

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3日前后,指暑气到此为止,雨量逐渐减少

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

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3-24日交节

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

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今天什么时候立秋(今天什么时候立秋是公秋母秋) 第1张

立秋过后是不是就凉快了啊

不是,从节气上看,立秋指的是秋天的开始,但是立秋的时候,部分地区仍然持续高温,从温度上看,一般九月下旬才会慢慢进入秋天的凉爽。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扩展资料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开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

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气候特征。这是一个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立秋多久拔花生?

花生种植普遍,所以拔花生的时间各不相同。花生有春花生和夏花生之分,而春花生又分薄膜种植和非薄膜种植,所以收获的时间各不相同。就我们鲁中地区,拔花生的时间都在立秋之后,具体什么时间呢?

花生正常收获时间

【1】春花生:前几年种植非薄膜春花生,种植时间在4月20号前后,利用薄膜种植后,提前至4月10号左右。由于花生施用薄膜后,保温、保湿、保肥,特别是由于增温,对花生的前期生长起到了较大作用,所以成熟期提前,在白露前5天就可收获,生长期在130天左右;而非簿膜种植的花生,一般在白露5天后收获,生长期在140天左右。

【2】夏花生:夏花生一般在6月上、中旬种植,在我们当地种植后多用于留种。虽然夏花生晚播近2个月,但由于温度高、湿度大,生长较快,由于蓄积的养分少,不宜用作榨油,但由于籽粒生命力强,适宜作种粮。所以收获时甚本没有十成熟的花生,*收获时间是秋分前后,生长期在100天左右。因为后期天气逐渐变凉,不适宜花生籽粒成熟,同时还会对籽粒中的养分造成伤害。

说明的是,以上仅是从我们当地种植的中熟品种收获时间,花生具体收获时间,需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不同品种的春花生收获时间不同:早熟品种生长周期要达到130天左右;中熟品种要达到140天左右;而晚熟品种要达到150天左右。

【2】根据气候:当昼夜温度平均降到12℃后,花生的荚果就会停止生长,这时候不管成熟不成熟,就需要收获,例如麦茬花生。

【3】根据长相:花生成熟后,植株明显衰老:顶端生长停止,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脱落;拔出的花生,荚果网纹清晰、籽粒饱满;而秕果的籽仁和荚壳明显脱离。

【4】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例如今年,在成熟后期,雨水较多,从花生地边走,就有一种花生沤烂的味道。正常年景下可晚几天拔,达到籽粒饱满、养分充足,而在涝年需要及时收获,否则果柄烂断后,果实会腐烂在土壤中。

总之,具体在立秋后多久收获花生,没有具体的时间:最早在处暑前后,最晚在秋分前后。因为品种有差异,种植有早晚,施肥、浇水、病虫害管理方面不同,同时地势、地力条件差别也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收获期。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