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贝壳股市」pvc价格*行情走势》,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贝壳找房(BEKE)的“高光时刻”只维持了不到一年。
美东时间7月27日,贝壳开盘后继续下探,跌幅一度高达6.26%,截至收盘报24.26美元,跌幅0.74%。此前一天,热门教育中概股持续暴跌,阴霾波及其它行业,因监管趋严大跌的贝壳重挫超27%,年内其股价已回调超60%。
去年8月,资本市场对其还是另一番态度。2020年8月13日晚,贝壳找房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20美元,上市首日股价大涨87.2%。此后三个月,贝壳股价宛如坐上火箭,*曾冲至79.4美元。
如今,高光散去,遍地都是破碎的声音。同样跌得稀碎的万科A(000002)当下总市值约2342.3亿元,而贝壳总市值仅约288.9亿美元(1873.7亿元人民币)。曾因市值超万科让房企哑然的贝壳,站到了资本市场的悬崖边上。
与贝壳一同陷入阴霾的,还有风声鹤唳的房产经纪行业。
近日,一张关于调整中介费的传言截图在网上传播,图上显示“*指示:房产交易的中介费不得超过当地社平工资的3倍”。据第一财经记者向链家等多家机构求证,目前主流房产中介并未收到该通知。
中介费率被调控,还是尚未落地的传言,但作为该赛道上的龙头,贝壳面临的挑战却是实实在在。地产调控不放松、二手房市场降温、反垄断调查风声......彭永东带领下的新任管理层,已担上一肩风雨。
“无处安放”的中介费
对贝壳来说,*一则利空消息,来自中介费率调整的传闻。
如果按照传闻,中介费不得超过当地社平工资的三倍,这对房产经纪行业无异于当头一棒。“大房鸭胜利,贝壳要跌99%。”上述截图信息称。大房鸭是一家来自上海的房产交易服务平台,定位为“去中介化的互联网房产服务平台”。
与多数房产经纪品牌不同,大房鸭称自己不是中介,抛弃“过时的”抽佣模式,遵循“按劳取酬”原则,采用固定服务费模式:不论200万还是20万的房子,大房鸭只收取买房固定服务费1.99万,房东卖房免费,无隐性收费。
但是,大房鸭的打法并非业内主流。以北京7家市占率较高的中介机构为例,链家、我爱我家、麦田、中原、丽兹行收费标准均为成交价的2.7%,21世纪不动产为2.5%,中天置地在1.5%-2%之间浮动。
上述中介费,由买方承担。在上海、广州、成都、大连、重庆等少数城市,中介费则由买卖双方承担。以上海链家为例,中介费由买方支付成交价2%,卖方支付1%;广州则由买方支付成交价的1.2%,卖方支付1%。
一直以来,上述中介费率高还是低,一直争论不断。在购房者看来,花高价买入一套房,还要支付“不菲”的中介费,自然意难平;但很多房产中介也怨声载道,不仅难赚到钱,还容易因为中介费遭遇客户“跳单”问题。
日前,杭州中院公布了一则案例,新婚不久的张女士欲购入一套二手房,在中介冒雨陪看38套房,看中合适房源、支付购房定金、协商中介费用后,张女士却转身找了另一家中介公司签订购房合同,被中介告上法庭。
类似案例数不胜数,案由多与中介费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还专门将“跳单”上升到法律层面,委托人在接受中介人服务、利用其提供的交易机会或媒介服务、绕开其直接订立合同的,应向中介人支付报酬。
尽管买房人不想花这笔钱,但业内对中介费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空白研究院创始人杨现领称,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的费率达到6%,属于高费率国家或地区;阿根廷5%、德国4%、加拿大3%,属于中等费率国家;英国和澳大利亚2%、中国等地平均不到2%,属于低费率国家。
贝壳找房前董事长左晖也曾表示,中国的中介费从世界来看并不算高,这个行业如果想有高素养的人去服务,大概需要经纪人收入是城市人均收入的1.2倍。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当下的房价水平,二手房中介费率难以大幅上涨,这样购房者不买账;但是如果大幅下降,经纪人的服务水平难以保证,同时容易出现吃差价等重重乱象,行业恶性竞争、内卷态势或会加剧。
杨现领认为,费率问题的关键不是高低,而是无底线、无秩序的恶性折扣问题。真正好的政策是引导行业不要在费率的底线上竞争,而要在服务品质上竞争,只有稳定、可预期的费率水平才能牵引经纪人的专业服务。
风暴的贝壳找房
如果中介费率被调控,贝壳的盈利逻辑将受到直接影响。
2020年,贝壳营业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53.2%,全年净利润27.78亿元,*实现美国会计准则下的全年盈利;在存量房市场,贝壳全年GTV达1.94万亿元,同比增长49.5%;全年存量房营业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24.4%。
有业内人士计算称,一线城市二手房套均成交金额在500~600万左右,中介费一套约15~20万。如果按传言所称,2020年北京平均工资12160元/月(据职友集发布的《2020年薪资水平报告》),那么中介费仅36480元。
“整体看,见底到三个月收入的可能性不大,但未来调整中介费取费乃至要求二手房中介必须单边代理的可能性非常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称。
传言仍是传言,但股民的情绪却已被点燃。“链家确实垄断了部分房源,也哄抬了房价。”、“价值100万和1000万的房子,中介的劳动差别能有多大呢?”,也有网友称“说拉高房价、被监管可以,但说中介费率高,一脸问号。”
众声喧哗中,贝壳股价震荡下行,目前已逼近发行价。此前,贝壳创始人左晖离世时,并未对公司股价产生多大影响;此次风波,则可谓声势汹涌,在市场间引发震荡,其中既有中概股整体风波的影响,也有贝壳自身因素所致。
7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发布《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明确要因城施策,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四方面的问题。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Steven Tsai称,不认为这是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全面急剧收紧的迹象,而是强调要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业的违规行为。从长远来看,这对贝壳等注重提高服务质量的公司来说是个好兆头。
但是,在二手房市场退烧和“反垄断”调查上,贝壳没有那么轻松。
近期,多个热点城市对二手房市场开启整顿,尤其是二手房指导价制度,让许多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退了烧。监管重锤下,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出现大幅下滑,深圳尤为明显。这对以存量房交易为主业之一的贝壳来说,无疑会受到波及。
同时,此前有外媒称,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始对贝壳找房涉嫌的反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对此贝壳称:被市场监管总局立案调查为假消息。尽管贝壳方面公开否认,但业内对其是否涉嫌垄断一直存有争议。
58同城CEO姚劲波还曾实名举报,贝壳通过利益的不同分配方式,强制让房企进行“二选一”,以获得*房源进行垄断。当时正值监管机构出手、互联网巨头站上风口浪尖之际。
据《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时,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在界定贝壳市占率时,要考虑是放在全国范围还是单个城市,前者尚未达到50%,在某些城市则处于支配地位。
贝壳是否涉嫌垄断,还需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厘定,但各路资金已开始“出逃”。*信息显示,Cathie Wood旗下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管理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已卖出约139万份贝壳ADR(美国存托凭证)。
将贝壳团团包围的风雨,仍在继续发酵。
导语:5月国内PVC市场价格弱势下行,主要是因为终端下游开工提升有限,需求明显好转预期未兑现。进入6月份,需求恢复预期仍存,PVC检修企业仍较多,基本面或有好转,预计PVC价格将低位反弹,但反弹幅度仍需关注需求恢复程度。
PVC价格:5月PVC价格震荡下行
5月国内PVC市场价格震荡下行,重心下移,中国SG-5自提月均价在8742元/吨,环比下跌4.04%,同比下跌6.19%。根据近年来PVC季节性波动特点,5月份检修增加、需求处于小旺季,价格一般处于上行阶段,但从今年市场走势来看,5月份PVC市场超季节性下跌,主要是因为国内需求好转预期未兑现,内需表现不佳。
PVC供需:5月供需差小幅下降 但同比增幅较大
5月PVC总供应及总需求量均小幅提升,但供应增量小幅需求总量,所以供需差小幅下降,5月份PVC供需差预估在78.4万吨,环比下降5.09%,但同比高75.93%。分别来看,5月供应端检修集中,PVC行业开工负荷率下降,进口仍在低位徘徊;需求端,5月份终端下游开工小幅提升,但提升幅度有限,出口量环比4月份略降。
虽然5月份供需差小幅下降,但基本面好转不及预期,主要是需求端表现偏弱。4-5月一般是PVC传统小旺季,终端需求维持高位,但今年4月份下游开工不佳,以PVC*下游管材为例,4月份部分管材开工在5-6成,市场预期5月份管材开工将提升到8-9成,但实际仅提升到6-7成,所以需求预期未兑现,利空市场参与者心态,5月份PVC价格整体震荡下行。
6月展望:基本面有好转预期 重点关注需求
5月PVC市场基本面好转不及预期,价格反季节性下跌。对于6月份PVC市场,首先从历史经验来看,6月供应端检修企业依然较多,需求端略有转弱,供需面有转弱预期,但暂时不会出现明显矛盾。从历史数据来看,过去15年6月份上涨年份占53%,但上涨幅度将放缓。对于今年6月份PVC市场,影响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如下:
需求方面:6月份需求预计提升 但提升空间或有限
4-5月份终端下游制品企业开工不佳,6月部分终端下游企业可能促销接单,开工预计小幅提升,但目前房地产行业暂未有明显好转,制品企业新接订单不足,加之6月份天气炎热,是下游传统淡季,所以预计6月份终端需求虽有提升,但幅度受限。
供应方面:检修损失量高位 行业开工负荷率或下降
6月份PVC检修装置相对较多,并且个别装置检修时间较长,预计最终检修损失量或将达到22万吨左右,6月份PVC行业开工负荷率及产量较5月份小幅下降。
成本方面:电石价格下跌空间有限 PVC成本存一定支撑
6月份电石供需矛盾或在部分时间段略好于5月下旬,但好转有限,预计市场多数时间仍维持货源过剩状态,不排除6月上半月价格仍有小幅下行空间,下半月主要看供需博弈状况以及6月上半月的降幅大小,预计仍低位维持。电石价格下跌有限的情况下,PVC价格如果继续走低,外购电石的PVC企业单产品或将逐步向成本线靠近,从原料端看,6月份PVC成本端存一定支撑。
宏观及心态:不确定性较大 市场心态纠结
市场心态纠结一方面是PVC基本面好转的不确定性,市场对于需求能否提升仍存较大分歧;另一方面是宏观面多空交织,外围方面美联储6月份加息及缩表,或将利空市场参与者心态,但市场参与者对稳增长预期下国内宽松利好政策仍有期待。
通过以上分析,6月份PVC检修损量高位,需求有提升可能,除此之外,成本面支撑存在支撑,所以6月份基本面或将好转,但宏观面存不确定性,预计6月PVC市场或将反弹震荡,但反弹高度需重点关注需求恢复情况。
上市首日大涨87.2%后,贝壳(BK.US)仍气势如虹,一路向上。至10月22日时,其股价达到上市两个月以来的*点,报价76.5美元/ADS,较20美元/ADS的发行价高出282.5%。短期大幅上涨后,其市值已一举冲破850亿美元大关,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市值*的企业,亦是第四大的中概股,仅排在阿里(BABA.US)、京东(JD.US)、拼多多(PDD.US)之后。
图:贝壳股价走势(来源于wind)
看着贝壳如此凌厉的走势,最为惋惜的莫过于美国的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集团。2018年9月,在链家网升级为贝壳找房的5个月后,其以130亿美元的估值向投资者融资约20亿美元,潜在的投资者包括腾讯(00700)和华平投资。不过,由于华平投资觉得估值过高,有存在泡沫的可能,便退出了链家的该融资计划。但仅过去两年,打包链家上市的贝壳便以850亿美元的市值出现于大众视野。
从130亿到850亿美元,贝壳在两年内究竟做了什么?其当前价值能否真正支撑起该估值?
为分蛋糕而生的ACN模式
贝壳是行业的“变革者”,其于链家面临困境之时诞生。当时链家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其一是对du的上市时间逐渐临近。据市场消息称,在B轮融资时,链家与投资方签有协议,若在交割日后的5周年内(即2021年4月之前)不能完成合格的*公开发行,那么投资人可以要求链家回购,回购价格为基本投资价格加上每年8%的单利回报。
其二,链家是老牌的房地产中介,虽然赶上了O2O的东风,实现了+互联网,但由于房地产交易的特殊性及地域限制,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并不受资本市场待见,市场所给予的估值也相对较低。
为了能顺利完成上市du约,链家于2018年5月正式将链家网升级为贝壳找房,往平台模式发展,即在整合自营房产中介的同时,也将平台向经纪品牌开放,实现自营与加盟的双向发展。但市场对该模式提出质疑,经纪商加盟之后,也将分享自身所掌握的房源信息,贝壳如何保障自身与加盟经纪品牌之间利益的公正性?
贝壳这种即当裁判,又是运动员的新模式让不少行业人士颇为不满,虽然对于众多的小经纪品牌或是好事,但其动了已有一定市场规模的企业的奶酪,首先威胁的便是以房产信息平台起家的安居客、房天下,而经纪品牌的加盟模式又冲击着我爱我家、中原地产等偏线下的中介企业。
也就在链家网正式升级为贝壳找房后的一个月,58集团、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万科物业、麦田房产等十家国内房地产服务企业于6月15日举行了“双核保真,以誓筑势”的“誓师大会”。姚劲波在会上表示,平台化发展注重的是公平,58同城作为第三方信息发布平台,坚持不自营。一场“誓师大会”便是对贝壳新模式的反击。
面对市场所担忧的利益分配问题,贝壳采取了变革的ACN模式,该模式是一个跨中介品牌的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与传统平台经纪人承担一笔交易中的多个角色不同,在ACN模式下,经纪人将以不同角色参与到一笔交易中,然后按贡献率进行佣金分成。
简单了说,传统平台的经纪人可能承担了交易环节中的找客户、带看房、谈判、售后服务等多个角色,但在ACN模式下,经纪人可选择自己擅长的角色,然后参与到其他经纪人的交易之中,完成交易后,按贡献率对佣金进行分配。
ACN模式的推出,一举解决了数个问题,其一是解释了如何维持平台发展的公正性,且按贡献率进行佣金分成可促进精细分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内部恶性竞争;其二,可从根源上降低虚假房源的出现。在传统的平台中,主要依靠端口费实现盈利,这难免会出现经纪人录入虚假房源的情况,但贝壳以交易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讲究的是真实成交。
ACN模式下的平台战略初显峥嵘
随着ACN模式的落地,由链家支撑的贝壳迎来了快速发展,GTV(房产经纪平台以总成交额)便是*体现该种变化的指标。贝壳的GTV有三部分:新房、二手房、以及新兴业务,由于新兴业务占比较小,此处仅讨论新房与二手房。
2018年时,贝壳新房GTV同比增长11.07%至2810亿元,二手房同比增长11.38%至8220亿元,而同期整个新房市场的GTV增速为14.5%,二手房市场GTV增速为7.7%。由此可见,在2018年时,贝壳的二手房GTV增速高于行业水平,超出近3个百分点,这与链家积累了丰富的二手房资源有极大关系;而在新房方面,GTV增速落后市场近3.5个百分点。从占比上看,仍以二手房为主,此时二手房的GTV占比为71.3%。由于贝壳找房于2018年5月落地,2018年的GTV变化还并不明显。
而2019年是链家网升级为贝壳找房后的第一个完整周年,贝壳亦在该年迎来大爆发。其中,新房GTV为7480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66.2%,远高于行业新房10.3%的增速;二手房GTV为1.297万亿元,同比增速57.79%,亦远高于行业二手房3%的增长。而在新房GTV的爆发式增长下,贝壳二手房的GTV占比降至61%,较2018年时下降超10个百分点,新房与二手房的发展更趋于均衡。
在GTV占比变化的同时,佣金率亦随之波动。智通财经APP发现,2017-2019年时,贝壳在新房中的佣金率分别为2.6%、2.7%、2.7%;二手房的佣金率分别为2.5%、2.5%、1.9%。新房与二手房佣金率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别,这主要是开发商对新房去库存的迫切,因此对佣金率形成支撑,而二手房佣金率的变低主要是因为三四线城市加盟经纪品牌的佣金率低于自营的链家。
但二手房佣金率的降低并不影响GTV大增后贝壳收入的增长。智通财经APP发现,2018年时,贝壳的收入为286.46亿元,同比增长12.3%,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85.1%至1.31亿人民币。而至2019年时,贝壳收入同比增长60.6%至46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166%至16.56亿元。可见,随着GTV的爆发式增长,规模效应使得贝壳逐渐释放利润。
卫生事件加速市场渗透速度
进入2020年,疫情冲击之下,贝壳ACN模式下的平台韧性方显。据招股书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中,链家门店平均关闭了一个月以上,这使得链家二手房的GTV从去年同期的4586亿下降至4253亿元,但来自关联代理商、经纪商的二手房GTV则从1591亿元增至3539亿元,同比增长122.44%。一增一减之间,贝壳在该报告其内的二手房GTV为7792亿元,同比增长26%。来自加盟经纪品牌的收入大增后,贝壳二手房的佣金率降至1.62%,较去年同期的2%有所下滑。
而在新房方面,GTV从去年同期的2414亿元升至4931亿元,同比增长104.27%。且链家在新房GTV中所占的比例降至23%,较2019年同期的36.66%降低超13个百分点,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经纪品牌加入了贝壳平台。同时,新房的佣金率依旧坚挺,从去年同期的2.68%提升至2.83%。
在活跃的新房交易带动下,贝壳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为273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二季度增速为75.9%,重回高增长。且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83.71%至18.61亿元人民币。
从上述的分析中能看到,在卫生事件的冲击之下,经纪商、开发商为实现快速去化而加入了贝壳平台,以此带动贝壳实现高增长,即疫情加速了贝壳平台模式向市场的渗透。这也从侧面说明,贝壳ACN模式具有可行性,两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战略部署到业绩释放的成功进阶。而该战略成功关键的在于,加盟经纪商在贝壳平台中有利可图。据CIC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下半年时,加盟经纪商的平均收入为2030万元,较2018年同期的1090万元接近翻倍。
成长空间虽大但三大风险需警惕
显然,市场也已察觉到贝壳ACN平台模式的潜力,在上市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股价较发行价已翻3.82倍,市值也来到854亿美元。但重点在于,短期大涨之后,贝壳当前的价值是否与估值匹配?投资贝壳时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从市场空间来看,贝壳仍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据国盛证券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城市二手房换手率仅有1%-3%,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二手房换手率可达5%,随着中国新房供应的减少和人口结构的改善,二手房换手率有望继续提升,二手房GTV稳步增长是大势所趋。
而在新房市场中,2019年时,经纪服务对于新房的渗透率仍只有25.5%,对比同期的美国,该比例高达约70%,国内新房市场成长空间巨大。且贝壳已开始发力频次相对更高的装修、翻新、维修等新兴业务,在业务协同效应之下,该板块有望持续贡献价值。由此看来,贝壳拥有较高的天花板,长期投资价值明显。
不过,贝壳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也十分明显。虽然贝壳目前正处于业绩的爆发期,但其仍具周期性,只不过当前的成长性大于周期性。而使成长性大于周期性的关键因素便是政策对于行业发展的扰动,特别是2020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三条红线”的推出,加快了“踩线”企业去库存、回款降负债的进程。疫情对开发商的冲击叠加“三条红线”的影响,加快了贝壳向新房市场的渗透速度,这也是贝壳上市后猛涨的关键原因。但一旦“三条红线”对于行业的刺激缓和之后,贝壳的周期属性将随之加强,其股价波动幅度也将明显放大。而就短期来看,大幅飙涨后谨防市场给予过高预期,从而带来回调风险。
其次,期望贝壳的佣金率向电商平台般有趋势性的提升或不大现实。佣金率是影响贝壳估值的关键因素,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业绩增长的快慢,但贝壳会与经纪商、开发商就佣金率形成博弈,且房地产行业属于强监管行业,贝壳的佣金率变化将牵动各方关注,出现明显趋势化提升的概率不大。
同时,随着贝壳的上市,ACN平台模式已是市场明牌,在C端颇具优势的安居客是否会采用相同的模式与贝壳展开竞争需要持续关注,若有其他玩家杀入市场,必然对贝壳的业务产生冲击。
【编者按】新时代的竞争法则也正发生着质的改变,这种变化不仅猛烈冲击着企业和竞争格局,更深刻改变着我们对商业世界的传统理解。没有一家企业能够长盛不衰,商业逻辑正不断更新和迭代。
搜狐财经《狐说商道》栏目,聚焦商业人物、企业案例,洞悉商业智慧、品味商战故事。此为第三十四稿件(上篇),聚焦贝壳找房(NYSE:BEKE;HKEX:2423)。
春去夏来,贝壳却仍置身“寒冬”。
今年一季报,贝壳净利润仍亏6.2亿元,延续2021年的亏损态势。
已过去的2021年,对贝壳算是转折年。于内,创始人、 “灵魂人物”左晖因病离世,内部架构进行大调整,“裁员”传闻不断。
在外,贝壳遭遇地产寒冬、被同行“垄断”炮轰、中概股陷摘牌警示、浑水做空等一系列冲击。
综合影响体现在经营上,便是自去年四季度开始,贝壳业绩便断崖式下滑。
发布一季报前,贝壳“逆风”回港、完成“两地上市”,以全力抵御来自市场的波动,只是,其当下的发展命脉,仍与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走势深度绑定。
今年以来,宏观环境虽正不断转暖,多地出台稳楼市政策,以支持合理的住房需求。但一季度,受疫情反复、从政策松到市场稳的时间落差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复苏仍未到来。
楼市仍在冰封,贝壳的业绩自然也因此受到影响。不止于此,二季度贝壳的业绩也不会好看,贝壳自身预测,二季度总营收将预降56.6%至58.6%。
而从一季报电话会上管理层的展望中,亦能窥见贝壳对后市的担忧。“难”和“挑战”,或仍是贝壳今年的主题词。
或为了向市场彰显发展信心,贝壳在发布亏损的一季报之时,还同时宣布将启动1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一季报主要财务数据均全线下滑,显示贝壳无法在楼市下行中独善其身。
来自总交易额的暴降,直接影响贝壳总营收。一季度,贝壳总交易额5860亿元,同比下降45.2%。其中,存量房总交易额为3741亿元,同比降45%;新房总交易额为1927亿元,同比降44%。
由此,一季度贝壳的总营收下滑至125亿元,同比降39.4%。这是贝壳自2019年有财报数据披露以来,*出现一季度营收下滑。
虽然营收下滑,但贝壳一季度的毛利实际还盈利了22.19亿元;毛利率也环比由16.4%提升到17.7%,主要因存量房业务贡献的毛利率保持稳定。
而与多数上市公司一样,贝壳也在寻求“降本增效”,整体运营费用在一季度同比下降了17.49%。
其中,销售、市场及行政费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增长的是研发费用,上升17.4%至7.49亿元。
对此,一季报未作说明。但在财报会上,贝壳管理层发言中曾提及,“公司在中介业务上的投入会有所收缩,会在新兴业务上倾注更多资源。”
即使如此,贝壳一季度的整体运营费用还是达到了31.37亿元,远超同期毛利水平。由此,贝壳一季度经营利润还是由盈转亏,导致最终的净利润也同步转亏6.2亿元,同比下降158.55%。
贝壳2022年一季度主要财务运营数据概况,制表:搜狐财经
虽然延续亏损,一季报发出后,市场评论却普遍称贝壳的这份“成绩单”符合预期。
贝壳在去年四季度业绩就已突然“变脸”。当期总交易额7324亿元、营收178亿元,同比下降34.6%、21.5%;净利润由盈转亏9.33亿元。
最终,贝壳在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14.6%至807.5亿元的情况下,净利润还是亏损了5.25亿元,同比下降59.9%。
*的一季报中,贝壳也给出了二季度的业绩指引:预期总营收将同比减少56%到58%。
这或意味着,账面仍在持续亏损的贝壳,未来的业绩仍会下探。
事实上,仅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这是自2019年有财务数据披露以来,贝壳*出现报告期内营业成本、运营费用都有所减少。
但这与贝壳的费用管控能力或无太多直接关系。在平台交易总额大幅下跌下,一季度,贝壳的外部分佣同比下降39.07%至41.98亿元,内部佣金及薪酬同比下降35.54%至47.29亿元,这才带动其营业成本的整体下降。
贝壳一季报合并收益表,图片来源:贝壳一季报
交易量下滑下,贝壳的门店数、经纪人数也在下滑。
截至3月31日,贝壳的门店总数量约为4.57万家,同比下降了6%,即一年时间减少超2900家。
同期,贝壳的经纪人总数约为42.73万名,同比减少19.1%,折算后约减少10.09万人;活跃经纪人数量约为38.17万名,同比减少20.3%,即减少约9.72万人。
上一个报告期,即截至2021年末时的数据则是,贝壳门店数约为5.1万家,活跃门店数4.5万家;经纪人数量为45.45万人,活跃经纪人数量为40.67万人。
据此计算,仅3个月的时间里,贝壳的门店数量就减少约5261家,平均每个月至少要关店1753家;经纪人数量则减少27125人,活跃经纪人数量减少24995人。
而贝壳的这种“瘦身”,实际在去年四季度就曾有所体现。彼时,贝壳的门店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也减少了2908家,经纪人则减少了60982人。
虽然贝壳为自营+平台的模式,但在往期财报中,贝壳对自己的门店数和经纪人数的来源并无明确区别。
由此,这便无法获知今年来贝壳自营的房产经纪品牌,和加盟其平台的外部品牌各自的门店数和经纪人数变化。
不过,《狐说商道》注意到,在今年5月回港上市提交的一份资料中,贝壳曾有这样一组数据的披露,“截至2021年末,链家约有10.8万名活跃经纪人,以及6900家活跃的线下门店,遍布中国29个城市。”
也就是说,截至2021年末,贝壳平台上来自其自营的链家板块的活跃经纪人占比、活跃线下门店占比仅分别为26.55%和13.33%。
而同期,贝壳平台上除链家以外的房产经纪品牌已高达299个。也正是这些品牌,为贝壳带来了远超链家的门店数和经纪人数,支撑起贝壳年超3万亿的交易总额。
贝壳近三年外部分佣情况, 图片来源:贝壳港股上市资料
实际上,贝壳对自营业务的依赖已在逐年降低。2019年时,内部佣金及薪酬占贝壳营业成本的比重高达42.3%,同期外部分佣占营业成本的比重仅24.2%。
此后,外部分佣在贝壳营业成本的比重逐年上升,至2021年已为39.4%;而内部佣金及薪酬的占比至2021年已仅为32.6%,低于前者。
线下门店和经纪人大规模流失,贝壳未有解释。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按照贝壳的下一步规划,其自营的链家旗下门店或要“瘦身”。
这背后的一大催化剂,用管理层的说法便是,贝壳面临的是一个“泥沙俱下”的市场。
作为房屋服务中介机构,贝壳无法脱离房地产周期的影响。
第三方机构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5月单月,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同比降幅仍达到59.4%;前5月,仅碧桂园、万科、保利销售超千亿,较去年同期减少12家。
国家统计局数据则显示,今年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9154亿元,同比下降2.7%;商品房销售额37789亿元,下降29.5%。
这便是贝壳当前所处的市场,其既无法规避地产周期带来的冲击,更无法在冰封的楼市下逆市挣钱。
管理层称,下一阶段的应对措施将聚焦于经纪人人效提升、让消费者安心交易以及开发商回款更快三点上。
具体操作是,“通过精兵减阵、降低非必要投入,提升效率和效益”。而在“提升效益”的目的之下,管理层已表态,链家未来要力推“大店模式”,优化部分亏损门店。
贝壳高喊“效益优先”、“提升人效”,这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其在侧面回应此前的“裁员传闻”。
贝壳发布一季报的时间,距离其5月11日登陆港股仅过去20天。可正是在登陆港股的当天,贝壳再次出现“裁员传闻”。
多方消息显示,贝壳将对涉及产品、研发、运营、集团职能等岗位进行新一轮裁员,包括新拓展的家居家装、普惠居住事业群也被波及。
最早的时候,贝壳在2021年年底至今年3月,也被爆出过两次“裁员传闻”,包括公司在上海多个区域的金融、研发等员工被裁,另有多条业务线的高管也被爆辞职。
与“裁员传闻”相伴的是贝壳的架构调整传闻,市场消息显示,2022年至今,贝壳陆续对自身运营线做了架构和人员调整,12个运营中心也被精简合并至6个,并对成本较高的产研团队“动刀”。
贝壳此前在今年3月曾对外回应“裁员传闻”称,“公司没有整体优化调整计划,受疫情、业务调整等因素影响,各城市公司进行组织动态调整。”
贝壳还提及,“公司在发力租赁、家装、家居等领域业务,为员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而可查询到的财报数据则显示,截至2021年末,贝壳员工规模为110082人。
参考贝壳港股上市资料中提及的同期链家活跃经纪人(非全体经纪人的总规模)有10.8万元,或意味着至少非链家体系之外,贝壳的员工规模也约为2082人。
此外,资料中贝壳还曾表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们已建立由超过900名雇员组成的综合客服团队。”
也就是说,即使刨除掉这900名的客服(不考虑外包)等因素,贝壳其他非中介、客服线的员工规模也在1182名左右。
在2020年末时,贝壳的员工规模实为119658人。即一年时间里,贝壳的员工总数确实整体减少了9576人。
作为对照,与贝壳紧密相系的房地产行业,自2021年市场降温以来也频现“裁员传闻”。相比来说,房企所要触及的产业链条也更长。
据多家机构统计的榜单,典型房企中,2021年员工波动最为明显的系TOP20房企中梁控股,截至年末员工人数为10317名员工,按年减少2968人。
市场对贝壳“裁员传闻”敏感,或一定层面上来源于创始人离世后造成的企业文化断层,亦或来源于对其找略调整后随之而来的人事匹配的不看好。
如一位目前就职于北京地区某链家门店、拥有近七年从业经验的房产中介就直言,“可能吧,现在大环境和公司的业绩都不好,很多的批评也就都指向了S(彭永东的英文名叫Stanley)。”
“市场不相信‘情怀’和‘眼泪’。”在这位中介看来,贝壳回应外界*质疑的方式就是,“用业绩证明、用结果说话。”
虽然账面仍在亏损、二季度营业也预告腰斩,但贝壳的账面上却有着较为充足的“弹药”。
截至今年3月31日,贝壳各项可被视作准现金的资产余额超过700多亿元。主要包括现金及等价物166亿元,短期受限资金68亿元,短期投资理财268亿元,另有长期投资245亿元。
这245亿元的长期投资,虽然被计入非流动资产,但实际上由一年以上的银行定期存款及等同资产构成,即可视为现金。
以上超700亿元的现金,在贝壳总资产的占比超过70%,也可覆盖贝壳同期328亿元的总负债。
包括贝壳宣布的计划在12个月内斥资10亿美元(约为68亿人民币)回购公司股票,从账面上来看,贝壳也完全具备履约能力。
而足够多的客观数据也说明,房产中介江湖里,贝壳确已做到*的头部。
2021年全年,贝壳总交易额为38535亿元,从量级上来说,相当于56个安居客一年的累计交易额。
贝壳的营收水平也一骑绝尘,2018年-2020年的年均营收,均远超同期的安居客及同在美股上市的房多多。
即使以2021年的营收来看,贝壳807.5亿元的规模,也是房多多同期仅9.4亿元的85.9倍。
贝壳近三年来收入及净利润与安居客、房多多对比,制表:搜狐财经
高喊“效益优先”的贝壳,实际上人均效能也远超安居客和房多多。
2021年,贝壳的人均营收为17.77万元;同期,房多多的仅为0.24万元。而2020年,安居客的人均营收也仅为1.108万元。
同样是在2021年,贝壳的人均GTV为847.84万元;同期,房多多仅为21.74万元。2020年,安居客的人均GTV则为8.994万元。
并且,从经纪人的数量上来看,贝壳实际上是少于安居客的。
2020年时,安居客的经纪人数量为72.6万人。而贝壳*的2021年末也仅为40.6万人,即使在未有“裁员传闻”之前的2021年9月末,贝壳的经纪人数量也仅为51.55万人。
这也再次说明了,尽管泛地产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单纯的人海战术不一定就是取胜的秘诀。
贝壳、安居客、房多多三大平台人均效能,概况制表:搜狐财经
虽然总体门店数和经纪人数在下滑,但贝壳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仍在加强。2020年其新房业务对总营收的占比超过50%,在2021年进一步提升至57.5%。
同时,虽然存量房业务的营收占比在下降,但该板块仍在稳定的贡献利润。2018年-2021年,该板块的毛利率为38.9%、40.9%、37%,虽有所波动,但均高于新房业务的毛利率。
而贝壳在新兴业务及其他板块的毛利率水平也一直在较高水平,2018年-2021年为80.4%、83.9%、79.2%。
或正因以上的种种优势,这也就让贝壳的“利润之殇”更加凸显。
贝壳三大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对比,制表:搜狐财经
2018年-2021年四年间,贝壳只在2020年实现盈利,净利27.78亿元,其余年份均净利亏损,在2019年出现21.8亿元的巨额亏损,其余两年则分别亏损4.28亿元、5.25亿元。
即四年累计,贝壳仍净利亏损3.55亿元。
而安居客2018年-2020年三年净利累计61.68亿元;房多多2018年-2021年四年净利累计亏损18.3亿元。
期间,贝壳包括营业成本等在内的整体营业费用连年增长。2021年达到168.2亿元,同比增长了21.41%。
前述研发费用的增幅则十分明显,2021年为31.94亿元,同比增长28.89%,近三年已累计高达72.4亿元。
安居客2019年和2020年仅支出17.1亿元,房多多近三年仅支出11.9亿元。不过,贝壳的研发支出大,但占总营收的比重较小。
虽然科技化、数字化是刚需,但在当前的行业大环境下,这样的探索似乎已在持续影响贝壳业绩。
问题的本质已然明了:贝壳亟待解改善自身的盈利能力。尤其在实现“两地上市”后,贝壳要面对的是更多的投资者对其业绩的拷问。
考验已再升级,贝壳实际已有了应对之策:“一体两翼”新战略。这能让贝壳回归盈利吗?
下期稿件中,《狐说商道》将试图去回答这一问题。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