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工业富联大跌」科陆电子股吧》,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作为今年上市的新经济代表企业,登陆A股4个月后,今天工业富联股价跌破了发行价。
截至8日收盘,工业富联报收每股13.72元,对应总市值为2702亿元。与上市以来*价26.36元相比,工业富联当前市值接近“腰斩”。
业内人士指出,工业富联上市后的低迷表现,一方面受到A股整体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大家对新经济企业的价值认同出现了分歧。
4个月股价腰斩
10月8日,工业富联股价低开低走,在13.77元的发行价上方几度“挣扎”。下午14时24分左右,公司股价失守13.77元,收盘报13.72元。
作为今年上市的新经济企业代表,工业富联上市后股价表现一直不尽人意。
6月8日,工业富联在上交所鸣锣上市。本次公开发行股票19.7亿股,发行股份数量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为10%,募集资金总额为27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267亿元,发行初始总市值约为2710亿元。
上市首日工业富联涨幅44%,市值接近3900亿元,超过之前A股市值*的科技股海康威视,坐上科技股“新一哥”宝座。不过,仅仅3天后,工业富联便打开连续涨停板,进入震荡下行通道。
从6月13日开板后的*价26.36元,到今天的收盘价13.72元,工业富联在4个月时间里股价下跌48%,对应市值从*点的近5200亿元缩水至如今的2700亿元。以另一家新经济企业药明康德当前900亿元的市值计算,工业富联相当于在4个月时间里跌去了近3个药明康德的市值。
巨无霸的“软肋”
可以预见,此次破发,将让工业富联再度陷入估值是否过高的争议。作为全球*电子代工企业鸿海精密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工业富联未来能否用自己的业绩来支撑此前市场的预期?
8月13日,工业富联披露上市后首份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工业富联2018年上半年营收1589.9亿元,同比增长16.29%,实现净利润54.4亿元,同比增长2.24%。
中证君统计发现,在工业富联所处的申万电子制造行业板块下,公司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均稳稳占据头把交椅。但若以总资产净利率(ROA)来看,工业富联上半年的总资产净利率仅为3.4%,在同板块59家公司中排名第18位。以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来看,工业富联2.24%的增长率仅排名第31位。
业内人士认为,工业富联的估值,就是在代工厂与工业互联网转型之间寻找平衡。按照传统代工厂估值,可能只有10倍PE,如工业富联母公司鸿海精密当前市盈率仅10倍。但工业富联此次上市的业务板块主要是工业互联网,如果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转型成功,则市场估值有望上浮。
对于当前工业富联的市场表现,盛势资本董事长魏其芳认为,当前A股新经济企业估值分化,受宏观经济、外部环境扰动和A股市场行情综合影响,导致部分投资者对工业富联这样的外向型企业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对新经济企业前期业绩的过高心理预期和发行初始的炒作氛围降温,使得工业富联股价持续下跌。
华盛资本指出,新经济题材估值前期被炒高是必然的。这些新经济公司的成长性并不差,但泡沫过多,估值虚高势必出现问题。一方面,估值有水分需要释放;另一方面,往后的业绩增长情况还需观察。
6000亿元估值落空
此前,多家机构在测算工业富联估值时,认为工业富联上市后总市值有望达到6000多亿元。
工业富联2017年营业收入3545.43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58.67亿元,每股收益约0.90元,发行新股摊博后约0.81元。目前A股市场电子设备及服务行业加权平均市盈率约40倍,如果按此估值,工业富联总市值将达6000多亿。不过,随着工业富联此次股价破发,工业富联的滚动市盈率已经只有16.9倍,此前机构的乐观预测正遭遇越来越大的实现压力。
平安证券在此前8月份的研报中表示,依托工业富联在制造服务业的强大经验积累,公司有望成为“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新生态的典范企业。预计公司2018-2020年的归母净利分别是178.73、201.72、227.36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0.91、1.02、1.15元,对应的PE分别为22、19、17倍。
中金公司在8月14日的研报中指出,对工业富联维持推荐评级和目标价 21.70 元,对应 2018、2019 年PE倍数为 25.5、23.8 倍。
华金证券在8月16日的研报中指出,预测工业富联2018年至202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5、0.99和1.14元。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4.9%、23.7%和22.7%,给予增持-A建议。
部分机构给予工业富联的评级情况
数据来源:Wind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3月12日,科陆电子(002121,股吧)(002121,SZ)召开了2017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董秘黄幼平透露称,对于目前公司持有的光伏电站资产,会考虑逐步剥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科陆电子此前在2017年年报中提及,公司于报告期内出售了分宜县陆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70MWp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计划未来还将继续出售光伏电站项目,将资源投入到储能、电池等其他核心业务中。
光伏业务不赚钱?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14年,科陆电子董事长饶陆华在深圳高交会上表示,光伏行业政策明朗,地面电站、分布式电站等各领域政策将相继落地,行业迎来了新的春天。2014年和未来几年将加大投资力度,最近两三年的目标是将公司光伏产能做到2GW,五年内做到5GW。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科陆电子于2013年进军新能源并网发电运营领域,全资子公司深圳市科陆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陆能源)从事光伏项目的投资。根据科陆电子2017年年报,目前正在运营的光伏电站、风力电站总计约460MW(注:1GW=1000MW)。
数据显示,科陆电子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3.76亿元,同比增长38.4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59亿元,同比增长68.75%;其中子公司科陆能源2017年营收为3.82亿元,净利润为1.05亿元。令外界不解的是,2017年仍在赚钱的光伏业务,科陆电子却考虑剥离出去。
科陆电子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运营光伏电站有几年时间,光伏也是现金流比较好且赚钱的业务,考虑剥离出去是基于战略上的调整。
“此外,不少中小股东反映我们公司报表负债比较高(2017年资产负债率为67.88%),是因为光伏行业是重资产,投入这么多年,我们也希望降低自己的负债,转型做轻资产服务商,这是一个战略方向调整”。上述科陆电子相关人士补充说道。
记者也注意到,由于科陆电子前期并购项目多,资本开支大导致费用上升较快。2017年管理费用5.71亿元,同比增加1.6亿元;财务费用3.26亿元,同比增加0.8亿元。
一位光伏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大量光伏电站运营商存在补贴延迟支付的情况,光伏补贴拖欠导致电站运营商资金紧张,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另外,从行业特征看,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投资现金为一次性支出,而电费收入将在未来电站运营的漫长周期内逐步收回,现金流出和流入并不匹配,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现金流负担。
将战略重心转至储能与电池“今年公司重心逐渐转向储能和电池,以前投资者看我们财务报表只知道有单独的新能源板块,我们新能源其实包含储能、新能源汽车、光伏,今年就可以看到报表上的变化,我们将储能业务单独拎出来,由此可见对储能业务的重视。”科陆电子相关人士反复向记者强调。
数据显示,2017年科陆电子储能业务实现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222%,在营收中占比提升至11%。
去年10月,《关于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其指出,我国储能技术总体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2020年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过渡,2025年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变为支撑未来电力体系的技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储能目前有三大应用,即用户侧储能、发电侧辅助以及与可再生能源配套的储能服务。前者利用峰谷价差实现套利和电费管理;发电侧辅助则利用电池储能系统响应快、控制*的特性,在发电侧为电网调峰、调频、调压、事故备用;后者与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进行配套,作为峰值电站参与调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前述文件认可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称储能产业并没有形成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因此对于储能产业的财政补贴并没有制定具体方案。
“去年有多个省份修改了辅助服务的细则,尤其三北地区对调节电源的补贴比较高。年底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也下发了通知,允许储能电站独立参与或者与其他主体联合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通知也提到说储能电站根据电力调度机构指令进入充电状态的,按其提供充电调峰服务统计,对充电电量进行补偿。”科陆电子相关人士表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富士康自上市以来,复权股价从*的25.78元,跌至现在的11.78元,市值腰斩。
下跌的原因有很多,诸如,成长性差、没技术含量、代工没议价权、伪科技公司等,反正就是不被资金认可。
事实上,富士康目前是科技公司里估值*的,同样是代工厂的立讯和歌尔估值都在30倍以上。
公司2021年上半年营收1960.30亿元,同比增长10.97%;净利润67.27亿元,同比增长33.44%,扣非后净利润增长8.63%。
科技公司里,但凡能有5个亿的净利润,都可以炒到上千亿的市值,而富士康少说也是一家年赚百亿的公司,问题出在哪里?
1
代工行业的问题
富士康旗下*的3C客户是苹果,下游云计算客户包括了:华为、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全球其他知名客户还包括:戴尔、英伟达腾讯、联想、诺基亚等。
2020年营收4317.86亿元,归母净利润174.31亿元;2021年上半年营收1960.30亿元,归母净利润67.27亿元。
营收很高,就是毛利率太低。
数据来自:IFind
所有代工厂家(台积电除外)几乎都面临这样几个问题:毛利率低、要压货款、随时面临丢单风险。
1)毛利率低
富士康的营收结构分三部分: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毛利率分别为10.63%、4.63%、41.67%。
目前公司业务占比*的是通信移动设备代工,也就是苹果手机、戴尔电脑这些。云计算业务主要客户是阿里和华为的相关产品代工。
代工行业为什么毛利率这么低?因为代工拼的是人工成本,技术门槛本身不高,行业竞争对手太多。
就拿苹果产品代工里利润*的耳机来说,这款耳机完全可以在富士康代工,但是却被拿到了立讯代工。
*的原因,应该是苹果想要扶持起更多的供应商,毕竟订单过于集中,还是有风险的。
因此,对于下游的厂家来说,主观意识上是希望代工厂家之间能有竞争,这样更有利于掌控供应链渠道。
2)要压货款
2021年中报,公司账上应收账款为709.34亿元。近五个季度分别为661.28亿元、868.27亿、764.52亿、706.87亿、655.88亿元。
应收账款天数逐年增长。从2015年的62.04天,到2021年中报的72.43天,账期从之前的2个月结一次到现在的2个半月结一次。
压货款*的影响是会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因为要先做出产品,之后再收钱,所以要先垫款。
为此,富士康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50%左右,短期借款维持在400-500亿左右,近三年支出的借款成本分别为5.89亿、7.53亿和6.83亿元。
2
研发投入不高
根据IFind统计,2017年至今,富士康研发费用从79亿元增长至2020年100.38亿元,2021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2.33亿元。
研发金额的确不低,这样的研发金额在全A股的科技公司中可以排名第二,第一名是美的集团。
但一看占比的话,4317亿元的营收,研发投入100亿元,营收占比也就2.32%。
华为每年的研发占比在10%以上,台积电也超过了8%,总体来说工业富联在科技公司里研发投入算低的。
富士康2万名研发人员,人均工资40多万,在科技大厂里这样的研发工资也不算太高。
所以说是伪科技,真没法反驳。
3
未来增量空间
2020年全球云基础服务市场达到1290亿美元,亚马逊市占率32%、微软市占20%、谷歌市占9%、阿里市占6%、IBM市占6%。
富士康的业务主要是为云服务商代工组装相关设备,所以富士康的毛利率只有4.63%。
进入数字化时代,云服务一定是未来最确定的行业,头部的微软、华为、阿里业绩都在放量。
万亿级别的大蓝海,富士康就只干了个毛利率不到5%的环节,确实可惜了。
然后是工业互联网,简单的说工业互联网就是将智能制造数字化数据化,让机器变的更聪明。
这是富士康毛利率*的一块业务,毛利率高达41.67%,2020年该项业务营收14.41亿元,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行业空间有多大?
2019年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6109.1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146.5亿元。
4
写在最后
如果只是靠着代工的话,工业富联未来的前景比较堪忧。因为随着比亚迪电子、立讯的崛起,苹果很有可能转移更多的订单。
此外,进入智能化制造时代,机器代替人工是趋势,工业富联原本建立起的劳动力优势将不复存在。
记者 | 庞宇
工业互联网龙头工业富联(601138.SH)去年业绩创新高。但受疫情影响,公司深圳各园区已停产,或对2022年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月14日盘后,工业富联发布业绩快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395.57亿元,同比增长1.8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10亿元,同比增加14.80%。去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这是公司净利润*突破200亿元大关,也是近6年增速*突破20%。
不过,工业富联三季报时,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0.07亿元,同比增长25%,到了全年,净利增长幅度有所窄。从电子行业特点和工业富联近年数据来看,四季度净利润几乎占公司全年净利润的一半。经计算,公司2021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90.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为4.38%。而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单季度净利同比增幅分别为70.71%、11.50%和13.69%。
对于全年业绩变动主要原因,工业富联表示,受益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公司在“数据驱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实现了对数字经济产业五大类范围的全覆盖,在云及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 能家居、5G及网络通讯设备、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在产品、技术以及全球市占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而对于去年四季度的业绩增速放缓,工业富联相关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消费电子类产品有行业周期规律,四季度利润在全年占比较重。2020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影响,导致利润基数较低,第四季度产能和订单陆续恢复正常,利润创下新高。受此基数影响,2021年前三季度同比出现大幅增长,四季度同比增长却并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富联去年净利润增速提升较大也与2020年业绩下滑有关,若与2019年净利润186.06亿元相比,增幅则为7.55%。
而营业收入方面,工业富联2020年营收就已达到4317.86亿元,2021年较前一年收入仅增加 77.71亿元,若与2019年相比,收入增长7.55%。这与公司业绩高速增长时期的2017年、2018年相比,增速存在一定差距。
梳理发现,作为工业互联网龙头,工业富联近年来似乎陷入了业绩增长瓶颈。在上市前的2017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0.01%和10.45%,当年公司营业收入就已经超过3500亿元,净利润也接近160亿元。而2018年-2020年营业收入增速则由17.16%降至5.65%。2018年、2019年公司净利润尚能实现同比正增长6.52%和10.08%,到了2020年则下滑6.32%,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根据2021年半年报显示,工业富联主要有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其中前两项业务为公司提供了超99%的收入;工业互联网业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贡献营收不足1%。
尽管工业富联并未在半年报中披露毛利率的具体数值,以半年报中公司披露的营收1960.30亿元、营业成本1807.44亿元计算,公司毛利率约为7.80%。虽然相较2020年中报时的7.22%有所提升,但与2017年同期的9.23%毛利率相比,仍落后1.43个百分点。
而将时间线拉长来看,2017年-2020年,工业富联毛利率已经由10.14%降至8.35%。自2018年以来,公司整体毛利率维持在个位数。从公司招股书提到的同行业上市公司来看,2020年欧菲光(002456.SZ)、共进股份(603118.SH)、长盈精密(300115.SZ)、环旭电子(601231.SH)、卓翼科技(002369.SZ)毛利率分别为10.91%、13.94%、28.42%、14.62%、10.45%及11.95%,均在两位数以上。对比之下,工业富联毛利率并不占优势。
多重因素下,工业富联股价也难掩“颓势”。在2018年6月上市之初,公司股价一度冲至25.78元/股,市值达5130亿元。此后股价震荡下行,自去年5月6日以来就持续处于破发状态。目前,公司*股价已跌至10.18元/股,仍低于发行价,年初以来累计下跌14.6%。
而眼下更困扰工业富联的是停产问题。由于近期深圳地区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3月13日晚,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知称,除公共服务类企业外,所有企业一律居家办公,暂停生产经营活动。而这也意味着,办公地和工厂均位于深圳的工业富联也将受此影响。
对此,工业富联相关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公司深圳各园区(龙华、观澜等)配合当地政府新冠疫情防疫工作,即日起暂停营运,实际复工时间待当地政府通知。”同时,该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因有其它备援厂区,已进行必要之生产调配,以降低对公司营运影响。”至于郑州等地备援厂区能承担多少产能,该相关人士表示并不清楚。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